苏联主义论坛(新版)

 找回密码
 申请成为苏联主义新会员
查看: 2108|回复: 12

[纪念列宁诞辰140周年特集] 纪念长文+卓娅翻译系列(海量珍贵图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22 14: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捷 于 2010-11-2 23:23 编辑
( P2 M  P  E6 a5 g2 Q
* {" _% W" [) q+ T6 H' d' T# _9 n' a


) M) |9 o  c- v) z3 ?  I/ q& R7 x( Y, a, V4 w


+ C8 O6 T% p6 C5 q+ z- v' ^1 Z$ u
$ I! G' A# L7 Y. ^$ i1 I; C) z% C0 k# O0 d9 S0 w: a0 s

纪念弗·伊·列宁

6 T. S8 t7 p  n  k9 ?
                                                                                                                  李捷
" t- J1 a; k( a5 S
8 ~3 u& G3 `6 `& d4 _

谨以此文献给列宁诞辰一百四十周年,他是我们的领袖和导师!

; w4 x) c7 K" E" S+ B5 G
- F$ r' O$ u" x' T  O

, w# H0 C8 g+ p# V9 a7 M& u  v                                                                                         是时候了, 4 s# _" ?) u6 k+ r
                                                                                                把列宁的口号  / \( ]* U7 A$ f+ C( j
                                                                                         重新扬起!
" D) C! L. y& c                                                                                                    -------弗·马雅可夫斯基7 \7 z: G7 F6 m, X$ |6 j

( ?* X& J0 U% h- k2 l1 _" d    一百四十年前,也就是1870年4月22日,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也就是列宁,出生于旧俄辛比尔斯克一个富有民主主义气息的家庭中。父亲伊里亚是一位性格坚强、工作勤奋的国民教育巡视员,母亲是一位有文化艺术修养的妇女。列宁的哥哥亚历山大是一位民意党革命者,在列宁十七岁那年,被沙皇government逮捕处死。这件事,对列宁而言,是终身难忘的。* |# n/ A% \. @2 ^9 J# ^3 `; M6 x! W

) _' G8 z+ ^& n7 y8 W* }) ?    1887年,也就是亚历山大被处死的那一年,列宁进入喀山大学学习法律。但是法律系学生列宁却蔑视沙俄的法律,公开参加革命活动,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列宁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列宁几经流放,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的革命者和马克思主义者,并最终成为俄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在第一次被流放途中,押送他的警官曾问他:“小伙子,造反有什么好处?你不是往一堵石墙上撞吗?”对于他的问话,列宁做了这样的回答:“是的,但这只是一堵朽墙,一撞就倒。”
5 l3 E9 O* t2 D5 k4 ^  f" k( q( F- c* K) @- }
    1917年11月7日,列宁在旧俄圣彼得堡领导了十月革命,推翻了刚建立不久的俄国资产阶级临时government。布尔什维克党人掌握了政权,并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 h. g& n4 l% F$ P) }0 b3 c: m# G
; L# ^* ^7 O: M. P3 z6 U/ `
    革命甫一成功,就面对着国外帝国主义战争的泥沼和国内反革命的武装叛乱这两大问题。面对这样的局面,列宁一方面说服党内同志和德国帝国主义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将俄国拖出了一战泥潭;另一方面,与自己同志——斯大林、托洛茨基、捷尔任斯基等人一道,领导工人农民和新生的红军粉碎了反革命势力的武装叛乱。! x3 x& g" a' s6 A" @( J

5 q5 ^0 b' N  A    1921年内战结束后,经过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及由之导致的危机的反思,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伴随着新政策的施行,俄国的经济开始好转。
0 J) A! C, r( H1 s$ j% G$ {! L2 m5 i1 R
    1922年5月和12月。列宁两次中风,卧床不起。次年3月,随着病情恶化,列宁完全丧失了工作能力。虽然如此,在最后的岁月里,列宁仍然以惊人的毅力口授了一些书信与文章。在其中列宁阐述了自己对党的稳定、党内民主、打击官僚主义、民族问题以及经济文化工作的观点和思考。其中许多观点,在现在看来,是极端宝贵的。尤其是在《给代表大会的信》中,列宁对几位党的最高领导人做了简短而精辟的评述,称斯大林和托洛茨基是党内“两位杰出领袖”,但又批评斯大林太过粗暴,托洛茨基太过自负。他建议将斯大林从总书记的位置上撤下来,但该由谁接替却没有确定。布哈林被列宁称为“最年轻的力量中”“最杰出的力量”。列宁还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进行了辩护。
' ?: N9 O' J6 S
* p2 q$ G. @/ _  s& A( }. q    1924年1月21日,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逝世。在他的葬礼上,来自全俄和世界各地的工人、农民、红军战士以及共产主义者向列宁做了最后的告别,他们誓言继续列宁所开创的事业。列宁的遗体现被安放于列宁墓中,接受来自全世界的列宁主义者的瞻仰。" J; Z8 r) S5 v( \2 X5 D+ V( o

+ E8 J/ j6 `) K2 a( E6 S& S* `    作为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领袖和导师,以及列宁主义的开创者,无论是在身前还是身后,列宁都受到了各种来自共产主义者内部和反动分子的批评、攻击乃至辱骂。这一点,曾在苏联解体前后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 T( z( p. O2 g5 v, C; b9 {  I& k: L9 e6 P+ v; m. \1 j% d
    一些理论家们批评列宁是一名机械唯物主义者,虽然他们也赞同列宁对考茨基等人的批判。在一些人看来,《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最好不过的罪证了:在这篇回击经验批判主义者的文章中,列宁简直是毫不掩饰地将马克思主义修正为庸俗的机械唯物主义。不可否认的是,在这篇文章以及许多论战性的哲学文章中,列宁十分强调自然和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很少谈到人的主体性——这一在现在看来重要的解读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维度。但是,有一点似乎是这些理论家们没有太过关注的,也就是列宁从来都不是一位纯粹的理论家。他对任何理论问题的思考和论述都是从现实的革命需要出发的,这一点和恩格斯乃至马克思都是十分相似的。无论是《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抑或其他哲学文章,其背后都有深刻的现实革命背景。列宁首先追求的是现实,而非逻辑。列宁所面对的是唯心主义这一“抽象地发展了”能动方面乃至人的主体性的哲学派别在旧俄国的肆虐以及对俄国共产主义者的侵蚀,因此列宁绝不可能把他的每一篇理论文章写得那么中规中矩。而且即使是那些指责列宁的理论家自己,如果我们从彻底的逻辑全面性和合理性的角度来看的话,也可以对他们提出形式上相同但内容绝然相反的批评乃至指责。逻辑的全面性和合理性只可能存在于教科书中。在列宁的文章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成熟的理性,我们还有列宁那感性的激情,那是革命者的海燕!
& D( t$ K: z$ }" Z
# z% t: L' A4 H/ e    而且,如果我们不是把列宁当做一出生就是革命导师的人来看的话,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是将列宁及其思想视作一个不断发展着的过程来看的话,那么通过对列宁著作的整体性的把握,我们完全可以指责理论家们对于列宁的批评是片面的。仅仅一部《哲学笔记》就足够了,虽然这本书的内容和思想太过复杂,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出列宁思想的另一面,这是列宁完全投身于逻辑海洋的成果。那是和理论家们所指责的列宁多么不同的一个人呵!仿佛就是理论家们自己!但这个列宁绝不是完整的列宁,只有将理论家们所指责的那个革命者和这位理论家结合在一起的列宁才是真正完整的列宁。: f7 s# U1 a4 d) o' H; R' U

, p0 I; {% o# w# v    列宁的理论活动深刻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灵魂——理论投身实践。这一点绝不是实用主义者们肤浅的经验主义所能概括的;“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却是十分精当而深刻的东方式的概括(能这样概括的人是有着多么深邃的思考呵!),但修正主义者们却将之修正为浅薄的贵族经验主义和鼠目寸光的实用主义。不管他们重复多少遍,叛徒就是叛徒!无论重复多少遍,虚假的仍然是他们列宁主义者的标签!# l. h+ `& U$ x- X6 [  A; x) H, y& O

( f* G5 Y9 O0 [    还有一些实践家和革命者指责列宁所实践的无产阶级专政是不民主的暴政,是非社会主义的。罗莎·卢森堡似乎就做过类似的批评。我仍然要为列宁辩护,虽然那位伟大的女共产主义者也是我所尊崇的偶像。列宁确实是在实行暴政!!这一点列宁主义者们公开承认!列宁是残暴的!他对于一切剥削者、一切反革命分子都是残暴的!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对资产阶级的暴政,就是要剥夺资产阶级的民主。这些已经被重复无数遍了。而且事实也证明从来没有出现过不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要么无产阶级专政,要么资本主义,尼泊尔所发生的一切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假如没有列宁的暴政,革命早就被颠覆了,资产阶级就要实行他们的暴政了。但事实同样也告诉我们,在过去和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中,缺乏民主确实是一大通病。但,这要指责列宁吗?托洛茨基主义者都很少把这一点归咎于列宁(至少我从未听说过)。我们看到的是,列宁时代党和政治生活中民主作风和活跃气氛。会议不是死气沉沉的报告会,而是活跃的,有时甚至是激烈的讨论会。民主与专政的辩证法在列宁时代从来都不是写在教科书中的条文,而是现实的运动。人民的首创精神、人民的民主得到了最大的保证,甚至是少数派的发言权也得到了保障,而且即便是列宁在革命后也成为过少数派。仅仅从对于官僚主义的深恶痛绝就可以看出列宁是多么希望建筑一个“民主”的political:“共产党员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实践家们对于列宁的指责是完全没有根据,是脱离实际地空谈美丽的语词。他们或许可以那样指责斯大林,但绝无道理那样指责列宁!不管提出什么样类似的指责,都有足够的论据为列宁辩护!因为他自己正是民主与专政最好的辩证体。
9 [! _+ @8 t; A7 H2 C8 x" _% D! n: j0 g$ W. ^1 q
    如果讲理论家和实践家们对列宁的批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话,那么现在流行的对列宁的辱骂以及毫无根据的野史流言则是毫无道理的,甚至是无耻的攻击。而,现在作为诽谤排头兵的却是那些受惠于列宁的国度里的右翼分子以及自由主义者们。在共产主义的犹大们所统治的国度里,高高在上的犹大们时不时抛出一些纪念耶稣的文章,浅薄至极,却想用它们来捍卫自己教皇的宝座。对于撒旦们用来攻击乃至诽谤历史的言辞,却毫无反应,假惺惺地捍卫着宗教自由。孰不知,无论他们多少次用华美的辞藻来修饰自己的背叛,人民总有一天会用新教的武器把梵蒂冈捣毁净尽!
$ `; C! [! h# ~( U& E
1 ^1 H7 y2 p! X. j! m* R' `    还有一种趋势是值得警惕的,无论他们属于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哪个派别,但他们的做法确是相似的,在他们眼里,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是相互分离的,马列主义这样一种称呼是腐朽的标志。不管他们各自的出发点有多么的不同,但是我们却无法同意他们的做法,我们仍然高傲地宣布:“我是一名马列主义者!”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的的那句话是值得回味的:“上帝是最现实的。”
$ K/ W/ f9 m4 l
9 g' ~1 v# Q3 @: r    无论是托洛茨基主义者,还是斯大林主义者,他们的创始人都曾是列宁的亲密战友和同志。直至现在,我仍然持这样一种观点:无论是托洛茨基主义,还是斯大林主义(当然我更倾向于斯大林主义的正统地位),都继承了列宁的思想,而且是从似乎对立的两个方向。1 _+ ]* q) l' G" a3 n% y* q2 U

) X9 q: w9 X1 c    列宁曾经写过一本小册子,叫《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直至今日,它也是一本批判帝国主义的出色的书。列宁主义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现实交错点就在这里——对帝国主义的批判。这也是我们今天纪念列宁的原因。- O7 m+ z, {7 s+ [; C, D
9 V7 x& r  c5 r# q
    只要压迫还存在一天,反抗就不会消亡;只要剥削还存在一天,被剥削者的解放运动就不会消亡;只要帝国主义还存在一天,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不会消亡!列宁主义就是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脑和哲学,列宁主义就是劳动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诅咒和摧毁帝国主义的现实运动!列宁这个名词和列宁主义永远属于劳动人民!
7 w$ J* D4 N- T* w' a# S6 L% B/ }1 g: }
    我们今天纪念列宁,不是因为我们能从列宁那儿得到多少对个人私利的保佑。我们不是宗教徒,但我们仍然纪念列宁,因为列宁的幽灵仍然在这个世界上游荡。我们要让他安息,我们也只有通过摧毁现存的帝国主义才能让列宁的幽灵安息。不!甚至这还不够,因为我们还要建设共产主义,劳动人民还要向前进!列宁的幽灵是永远不会安息的,因为这不是幽灵,而是劳动人民的力量、勇敢和实践。
7 J9 |+ b* U, E1 W5 b3 ?

" s4 V& s% [- W8 K- u    无论帝国主义有多么强大,我们都会将它们打垮!
+ {  O2 p( f. k
3 L# u& c+ i2 e5 k4 d/ i0 D9 w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我们的领袖和导师,9 D1 R6 Q; s- n* y
    他所开创的事业将永垂不朽,他的英名将万古流芳!
, r& A( f" _: t2 A9 M/ [. _$ B2 v/ v" R
    乌拉!
$ X$ W* s. p5 e  q+ w
 楼主| 发表于 2010-4-22 14: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捷 于 2010-5-6 16:29 编辑 . S$ Q1 O# J7 H, s' A* G( ~
- Y+ V1 @* k, d6 |; j
纪念列宁诞辰140周年1 \6 `2 d4 L6 y6 U  ^
5 {+ F0 \9 X& O; U/ y/ R- x
[原创翻译]苏联英雄卓娅——丹娘特集
* e- [6 k+ @! D+ l1 P) ^& q# [7 w6 s% L! u: O
译自http://www.greeklish.org/features/zoya/index.htm
5 u8 P  U9 Z$ h+ ]( z
. g: L7 A5 |; L& F+ ~& r

作者像
( v) m, e2 X3 R" C) F3 [
+ C  V1 d: Q' H  h3 W& s

* H: k& S: v, |1 B% k  @
/ R! n: ~  ~. x' b! ?

卓娅的故事


7 X2 p' \" t# O6 q" [1 u3 e     作者:麦克·贝斯勒  翻译:李捷


/ ^$ R4 e8 B( K$ n. l, [" C7 r
* ^3 t, L! x3 e8 h" L


- Y# X( q5 X+ y. M) O卓娅和舒拉

) J. c& t' J# m! W, c* V

/ k0 f& ?6 D$ G- w                                                                               祖国母亲俯向女儿的灰烬,
( R; s+ q' A* y                                            唱起温柔的卓娅之歌。2 O: t0 L8 `0 G, W6 g( R' g2 N
                                            姑娘啊,你已经逝去,成为传奇,
- s0 Q" i1 v2 e7 o8 S( Z                                            你已经得到不朽的生命。
6 U, b5 W/ H& ]0 S+ R) d
& a  v: g3 w8 f0 e                                            故土激励她去勇敢,
0 {0 L. D% C1 G" e8 q, J4 H( H                                            伟大祖国教导她自豪5 T- j& h& }5 g2 V  ~! \3 g9 Q- I
                                            姑娘啊,你已像白桦一样美好,
4 N8 b8 f" s3 a9 w, W2 Q                                            像俄罗斯之心一般,真诚而崇高。
0 E5 N  K1 X5 ~0 H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9 `9 j/ f$ r! ~' W
                                                           《献给卓娅的歌》(1944年)

% f* D0 c) G. I) }9 A# q( T( E
8 F$ ?1 k8 S2 Q; P  `! f/ f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涌现了许多不朽的英雄事迹,其中就包括苏联游击队员卓娅·克斯莫捷缅斯卡娅(Зо́я Анато́льевна Космодемья́нская)的故事。和卫国战争中与纳粹德国战斗的无数工人、士兵一样,卓娅最初也是过着压抑沉闷的生活。但非凡的勇敢最终让她成为最具传奇色彩的苏联英雄。
) R) f& I* _- T$ c& Q* h1 [' w" e; j' {
+ p) S& B  M6 g# V' l% v


9 y( c5 `( C9 j9 [! M2 k卓娅的外祖母玛夫拉·米海洛夫娜(见原著小说《外祖母》那一章)

- M% a' h( k$ u% @% Z

$ W: \2 K; o( u

, Y0 d1 S% p# @. M
卓娅的外祖父提莫菲·谢苗诺维奇

) O6 C. C1 F6 J+ K

$ I$ f& |5 A. z8 e1 \3 ]9 c) m5 N) h
      卓娅1923年9月13日生于坦波夫州北部的山杨林村(Осино-Гай)。父亲阿纳托利·彼得罗维奇·克斯莫捷缅斯基是一名老红军战士,管理着村里的图书室。卓娅的母亲柳波夫·提莫菲耶夫娜·克斯莫捷缅斯卡娅是村里学校的老师。卓娅两岁时,阿纳托利和柳波夫又生了男孩亚历山大·阿纳托利维奇·克斯莫捷缅斯基。家人和朋友都叫他“舒拉”,在后来,和姐姐一样,舒拉成为了战争中的传奇英雄。6 s4 Y4 B! p: b- A$ w/ A, r2 u6 [

/ L  e! x* y, ^8 g6 y$ X9 a0 D


) ^* t  K+ m8 \卓娅一家搬到莫斯科后的合影(从左至右:柳波夫,卓娅,舒拉和阿纳托利)见原著《团圆》那一章)


' Q/ O; k' w9 l/ q2 G4 N$ i) w7 z* J% U
      在卓娅和舒拉还小的时候,他们家便搬到了首都莫斯科。阿纳托利在季米里亚捷夫学院工作,柳波夫则当上了一名小学教师。孩子们就在柳波夫教的学校里入学了。
$ r7 ]- ^# ^0 \5 [
- [. V0 ~8 I* r% a+ c/ V


- \5 S" q0 K/ X6 f, d6 F卓娅1936年(12岁)春、夏的日记第一页,日期是5月1日(见原著《日记》一章)

' s* N: U5 d5 B  k# N/ t8 i

0 q6 l' s' H) s

! t/ A' y  ?3 c
卓娅四年级升五年级时的年度报告单。上面有一年来卓娅的学习进程、出勤以及表现。俄语的写作和口语以及文学课程是优秀。历史优秀。地理基本良好,一门优秀;数学、生物和音乐相似;美术和体育优秀。出勤(右上角):第一和最后一个学期没有缺过一节课;第二学期因病缺课34天(共56节课),第三学期缺课两天(共8节课)。一年内只有一次迟到。表现(右下角):老师和母亲一起签字认为卓娅社会活动和纪律遵守情况优秀。
$ P0 d* o( Q/ \# ]- q; U- G
& I- J+ S+ o2 u. d8 L


2 s4 l8 F6 o/ Q4 V
$ y' ~* H9 p9 [) X2 X读六年级(13岁)时,卓娅用一本笔记本记下了自己读过的书,在这一页上有:普希金的《茨冈》、《巴奇萨拉的喷泉》、《波尔塔瓦》、《别尔金的故事》、《强盗兄弟》和《彼得大帝的黑奴》;屠格涅夫的《阿霞》和《罗亭》;契诃夫的《变色龙》、《士官普里希别耶夫》、《农民》、《胖子和瘦子》和《小公务员之死》;柏蔑洛夫斯基的《宗教学校笔记》。最后一栏“我是否喜欢”几乎每本都填了“是”,而《茨冈》、《波尔塔瓦》、《别尔金的故事》、《阿霞》、《罗亭》和《宗教学校笔记》则填了“非常喜欢”。. l& T1 k3 |+ Z

6 C$ b% R# a# G6 K8 T5 o      从小时候起,卓娅就刻苦学习、专心学业。父母也慢慢培养卓娅对苏联生活和无产阶级文化的热爱。在柳波夫看来,卓娅的优秀成绩和学习热情会深深地影响她周围的同学。2 t/ \$ G# A  Y* j+ O/ Y6 |

$ b9 Q7 e$ d3 F* f  j- h      卓娅的决心和自律使她渡过了童年最艰苦的几年。1933年卓娅的父亲突然去世,这使得她必须辛苦工作,和兼了许多份工作的母亲一道维持家庭生计、照顾年幼的弟弟。
; f4 T$ L+ [+ p( |! L& I, x# H+ Z
4 T  a+ ?. E$ p! e. L- E0 ]

5 x1 S5 D4 @% g8 F$ P1 p# O
1937年的卓娅(见原著《丹娘·索罗玛哈》一章)
: \* N: Z5 x6 k2 ^/ b" r! I( H9 V6 H) H6 v

; l" t. s  R& I* }* Q8 A七年级毕业时学校奖给了卓娅一本《塔拉斯·舍甫琴科选集》。这张纸上写着:给莫斯科十月地区201中级学校7-A年级学生卓娅·克斯莫捷缅斯卡娅,以表彰她的优秀成绩和模范行为1 L" z* l6 ^0 Y' u2 C
5 _6 L) O/ U4 z9 B5 f( s" M1 g; e

+ }) I0 u. l9 F: @卓娅的团证(见原著《不言而喻》一章)
) j/ n( |! [  v. T# F$ [" j- Y% c! q2 _9 v' W. ~5 K
$ m, j9 E4 s( q8 \6 T
卓娅自画像,1939年

! u. ^5 k/ x% o- T

9 c' s; H. j+ p" P$ C- W8 g, |/ {: u
      卓娅在11岁那年加入了少先队,并开始参与苏联的青少年运动。卓娅15岁毕业后便从事共青团工作。在工作中,卓娅极端忠诚于苏维埃青年事业的基本原则,严格遵守共青团的纪律,过着“干净的生活”,不抽烟喝酒,也不亵渎党和领袖。卓娅对于政治工作有着极端的热情,年轻的同志们则把她作为自己的榜样。2 i& C/ z4 I5 T. ^% ?

& i, W- m2 u$ E/ N      1941年6月22日,也就是卓娅17岁那年,德军入侵苏联。卓娅从收音机里听到了德军入侵的消息,并将它告诉了母亲柳波夫。像所有苏维埃公民一样,卓娅关心着抵抗法西斯侵略者的战斗,而且希望能为之做贡献。在德军第一次炮击莫斯科时,卓娅仍然坚守在政工岗位上,而且还参加了一支射击队。她自愿参加“劳动战线”,在一家国营农场收割粮食以供给苏联军民。但是战争的怒火越烧越旺,看到许多朋友和家人开赴前线,卓娅觉得自己有责任为战争贡献更大的力量。她决心拿起武器和同胞一道保卫苏维埃祖国。
9 G" j- H, h7 c3 \7 y" [
! M: z7 L+ B* Y+ C, K- n      卓娅所受的教育以及她从事苏联青年工作的经历使她觉得自己要尽一切可能为战争贡献力量。她希望学习护理技术,照顾受伤的红军战士,但前线的战火已经让她不可能留在莫斯科学习护理课程。卓娅于是向州团委请求上前线参加战斗。后来莫斯科团委书记接见了她。卓娅的知识、能力和热心给这位团领导留下了深刻印象。两天后,卓娅接到任务,她被分配到后方游击队。对于自己的任务,除了母亲以外,卓娅没有告诉过其他人。甚至在她离开后的一段时间里,她的弟弟舒拉仍然认为卓娅是回山杨林村看望爷爷奶奶去了。) X, L( P' ~. g0 @5 y
7 P2 }; L8 q3 F! D( T8 B, b3 j
      卓娅在游击队的第一项任务是秘密,她在给妈妈的信中从没提过自己的战斗。柳波夫很担心卓娅的安全,但她知道自己的女儿是一个聪明厉害的姑娘。
; w7 Q4 T6 ]; u# ^- j. M8 a) e* W, [# \9 p' B' H
      1941年11月中旬,德军已深入苏联境内。11月16日,德国人准备向莫斯科发动新一轮的进攻。这一天,德军第197师第332步兵团的一支队伍在彼特里谢沃村驻扎下来。在这之前,卓娅的游击队已经通过切断电话线、毁掉桥梁和交通供给线把侵略者搅得恼怒不已。游击队也为红军做了一些侦察工作。7 U# D/ h' p1 _$ f# @* Z0 {0 P

1 `) L$ w% B' e. U      1941年11月初,卓娅和她的游击小分队一道向彼特里谢沃出发。快到村子时,卓娅的同志们留在外面警戒,而卓娅则冒险溜进村里。她切断电话线并放火烧了德国人的马棚,然后与同志会合,一道回到了营地。不久以后,她忽然想到自己刚才放的火并没有如愿把马棚烧干净,不禁有些失望。于是卓娅决定回去完成自己的任务。接下来的夜晚,她回到了彼特里谢沃。
" H3 Q1 T3 ]& i$ j* K4 w7 H
7 ]4 w" V  b' F. e* Z- c      她带上一小包汽油、火柴盒,穿上暖和的衣服,把自己的头发藏进帽子里,和另外两名两名游击队员消失在夜幕中。另两人中有一人负责指挥这次战斗。快到彼特里谢沃时,三位同志分散开来去完成各自的任务。
5 T" \4 s. \* ~6 m0 Z) _2 V: z- U
8 Q6 {, \& ^' w' M/ W. u) q      卓娅的任务是放火烧掉德国司令员用的马棚,那里面有大约200匹马。只带着一把手枪的卓娅小心翼翼地向马棚走去。她在外墙堆好引火物,浇上汽油,抽出火柴,跪下来准备刮燃它。但还没等火柴点着,一个德国士兵便从后面抓住了她。卓娅反抗着,想用手枪打敌人。但她终究还是没有逃脱。卓娅被俘了。
3 ]; |6 o# u, N7 r" Q* m3 C
, ?/ t6 R9 }- S0 W& n/ b      德国兵叫上援兵一起将卓娅关了起来。她被牢牢地反剪住双手,给带到一户农家。军官审问她,德国士兵残酷地折磨着她,想从她那儿榨出些一些情报。这些折磨是难以想象的残忍。虽然面对残忍的折磨和辱骂,但卓娅还是没有告诉敌人任何信息,只是称自己是“丹娘”。她知道自己同志的命运取决于自己的勇敢和坚定。虽然受着难以想象的折磨,卓娅始终没有把自己的同志出卖给敌人。9 b; W+ r- ^% J1 [

: M7 j# b5 F8 O) q. s. N      过了许久,德国人终于发现从她那儿得不到任何东西。于是经过一夜漫长的折磨,卓娅在第二天早上被敌人杀害了。德军扒下了她厚重的上衣和外套,只让她穿着短衣、裤子和袜子走到外面。在冰冷的天气里,卓娅踩着厚厚的积雪走到村广场,那儿新竖起了一座绞架。, n+ [5 A: C2 W: z+ K+ |9 m1 T  a2 H+ y

, i1 Y, y& @' {  h

8 U" ]0 J5 ]1 Z' c1 d# m3 ]
1943年10月德军第197师被歼灭,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波塔波沃地区,在一具德军军官尸体上找到了德军残害照片


! T- p1 E2 }  ~  z! y4 ~2 j9 d& X- h" r" k( D$ B" U& r6 m

; D) E: j1 D& d! ~      卓娅被带到绞架前,脖子上挂着牌子:“纵火犯”。在就义前,卓娅勇敢地对被赶过来的村民说道:
  [# g, r8 \( [4 }! B- m1 I# P. `2 V1 q3 a, f5 ^
      “同志们!你们为什么垂头丧气?勇敢起来,坚决地战斗,烧死法西斯!我不怕死,同志们!为人民而死是伟大的!”
/ u$ o1 T( A+ u- t. r  
/ j+ o) |7 w' D$ W" c: S  _      •••对敌人,她警告他们:: U6 t! h: _! F/ G7 k
* ^6 b* b' i: `, r2 Z& \2 j8 w
      “我们有二万万人!你们不能把我们全绞死!”
3 U( f3 w' R/ I  s3 E% n1 b" ~
5 ^6 ]: [+ b( `% }+ p! F0 x+ _      在村民眼前,卓娅被绞死了。纳粹把她的遗体吊在兵营外,用刺刀蹂躏着卓娅的遗体。他们不仅不允许村民们把它移到其他地方,还把卓娅的遗体展示着,以警告那些想帮助游击队的人们。几个月后,随着苏军反攻的开始,卓娅才被埋葬。
" p& T! `2 E' q/ q9 E
/ ~3 v. T, t; \2 {7 _3 E$ \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死后几个月,卓娅的身份才为人所知。最开始,在和《真理报》记者讲述这个故事时,村民们都认为她叫“丹娘”。是卓娅的弟弟舒拉在看到苏联报纸对卓娅就义的报道后才确定她的真实身份的。读过报纸上对卓娅受到的折磨和就义的报道后,约瑟夫•斯大林元帅这样评价道:“这是一位真正的苏联姑娘。”! B) P4 Q+ r7 U$ I
4 O- B+ H' u1 T& N

- {+ E5 d$ }6 d% `# w4 s
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追授舒拉“苏联英雄”的证书: C. [3 Q+ T1 ^0 L" x( a
- v* J8 \( X5 P' V6 P' F& v6 B  s

. {, g" c: Y0 |
2 V3 i( {1 b0 _7 L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追授卓娅“苏联英雄”的证书


" u- ?7 B7 R3 i/ S
7 P2 h( H: c5 I& @) W

$ C3 H' B( h4 _: i# J

米·伊·加里宁关于授予舒拉“苏联英雄”称号的信,内容如下:

0 ], L2 f' q' Y# G9 c, o' B

3 x. P8 q3 l8 a( G2 s7 y亲爱的柳波夫·提莫菲耶夫娜:$ ?% H( H2 }7 o: R7 e  A" t) E
    我们已经从最高统帅部得知,您的儿子,近卫军中尉亚历山大•阿纳托利维奇在保卫祖国的战斗中壮烈牺牲了。
: X0 E) R3 ^3 k! k! |7 e! e& Z    为表彰您的儿子亚历山大·阿纳托利维奇·克斯莫捷缅斯基在抵抗得过侵略者的战斗中的英勇功绩,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决定于1945年6月29日签署主席团令,追授亚历山大•阿纳托利维奇·克斯莫捷缅斯基“苏联英雄”称号。
. y- G4 w" |6 c# n2 s5 n+ n    我寄给您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关于授予亚历山大•阿纳托利维奇•克斯莫捷缅斯基“苏联英雄”称号的证书,您或许会将它铭记在对自己英雄儿子的记忆中,我们勇敢的人民绝不会忘记他。
0 G' \! R4 x' t# P' L0 p9 @
. B$ R1 U, P3 A. V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 Z: D( Z( d; ^3 ?米·加里宁# K  J9 a  D3 F$ W* A7 u

- p1 p6 D/ n) [) A; Q      她的遗体被从彼特里谢沃移到莫斯科下葬。1942年2月16日,卓娅·克斯莫捷缅斯卡娅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她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苏联女性。
  U& J' m& p- v" e8 B: {
' f$ z3 l0 t4 w: m9 M      德国人在杀害卓娅前前后后所拍的照片记录了她遇害的过程。这些照片后来在一个德国军官的尸体上找到了,此后世界其他的地方的人们很快关注起卓娅的命运来。下面一份新闻电讯的片段很好地说明了在照片被发现后人们的愤怒:% j& v0 j0 y; C8 J" k
5 S+ g4 Y" V, h+ d6 S  k/ `7 q
      17岁的卓娅是如何被纳粹绞杀——莫斯科,苏联,••••••“那些对战争负有责任的罪犯们将会被带回他们的恶行所蹂躏过的国家。••••••在那儿,他们会受到审判和惩罚。”这些是《莫斯科三方协议》上的文字。这就是我们的看到一则纳粹罪证。  ~  o# K2 r' E2 w
3 |  y& q1 n9 c* {0 ~
      柳波夫·蒂莫菲耶夫娜·克斯莫捷缅斯卡娅是卓娅和舒拉的母亲,她用自己的作品《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来纪念自己的孩子们。谈到卓娅被残忍的杀害,她说道:
& \7 t" r- @2 x3 x8 L* D& X! I" W, w% k, t8 t
      “他们——他们不是人。他们不是男人。他们甚至还不如畜生。他们是法西斯。他们注定该死。他们是行尸走肉。不管是今天、明天还是一千年以后,在人们眼中,他们的名字甚至他们的坟地都是令人厌恶的,都是卑鄙可耻的。
4 M7 v( N# K! {! E" x) G& u* j# U' H- s. Y  a( Z- Z* Y


% Q# B8 Z6 |0 y% q- M, ^6 l舒拉在乌里扬诺夫斯克坦克学校

  X7 _' C" {% W* x% X" \

5 u' a7 ~2 [7 u6 p) y      杀害卓娅的那个德军步兵团在1943年10月被红军消灭了。她的弟弟舒拉参加了消灭纳粹罪犯们的战斗。
2 @: r2 o0 z4 E$ ^
/ k" P( H/ t1 k8 j5 p7 \9 I5 v

- [' M* u/ f! h0 Q
英雄的母亲与高尔基市莫洛托夫汽车厂的少先队员在一起


0 o5 v; L. h+ k4 T; x' |7 m3 ]7 p6 F7 O0 n7 K( ^# {1 H) z
      卓娅的牺牲激励着苏联人民奋勇前进,打败纳粹德国这头帝国主义巨兽。她的勇敢和牺牲受到了来自各个领域的人们无数的致敬。1944年勒夫•阿兰什达姆拍摄了讲述卓娅被俘和牺牲事迹的电影《丹娘》。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为这部影片谱曲。1793号小行星也被以“卓娅”命名。卓娅的纪念碑现在仍然屹立在列宁格勒、坦波夫、多罗霍夫和彼特里谢沃。, V, w6 d4 k/ J* O

8 L5 h  D! [8 A; p; H) `5 \


( Q% q! P, Z& t# ?雕塑“卓娅”,作者马尼泽


  ~+ s8 N9 W+ q* y9 ~+ O! g2 K9 ]
      尽管后苏联时代的修正主义者们企图抹杀卓娅•克斯莫捷缅斯卡娅的英雄事迹,但直到今天,她的一生和战斗仍被无数人所歌颂。
2 P, A2 T. @5 V( ?      今天,卓娅•克斯莫捷缅斯卡娅的事迹仍然鼓励着全世界反抗压迫的人们。
, |+ `, E$ h& p: m
4 r8 w% z( a# O+ AA luta continua!(葡萄牙语:我们依然在战斗!)
7 O0 q; o1 ^: Y* [7 d麦克·贝斯勒(Mike Bessler),2005年7 F1 j  m& L# s8 I5 h. c' X/ J* g) t% }
2008年修改扩充% |# m! u4 e7 C7 u7 X
想了解更多关于卓娅·克斯莫捷缅斯卡娅的内容,推荐阅读《红色青年——伟大卫国战争中的年轻英雄》(埃利斯罗斯出版社Erythros Press,2009年2月), A, i  y3 Y5 J
4 F* D# f1 S2 X5 E  T1 L8 i5 A
3 Q8 v( |" k1 Z. b% r( c* P

卓娅·克斯莫捷缅斯卡娅 (1923-1941)
3 j+ w) k, B9 o! `  A
来源:苏联年鉴三十年% I) B3 i; \7 F2 }- j1 B& S1 W; K5 i
出版社: 外语出版社,莫斯科,1947年2 h0 |. y6 I9 c' Y8 t
翻译:麦克·贝斯勒,2008年5月7 T9 r' S' J7 U/ y( C8 N$ h
中文翻译:李捷


% s4 G3 y6 X/ x1 J+ Z5 y1 G8 E8 U0 q( ]1 Z" i9 s5 i' y/ d
! g& P+ Z3 M9 H# E8 p+ {7 _
      莫斯科共青团员卓娅·克斯莫捷缅斯卡娅的名字在国外广为人知。在德军入侵莫斯科的时候,卓娅参加了游击队。那时在韦列亚(Вере́я)镇附近的彼特里谢沃村里驻扎着一大群德国骑兵部队。按照游击队的指挥员的命令,一天晚上,卓娅偷偷溜进村,烧了几间德国人的棚子和一座马厩。在她回到营地两天后,卓娅又接到了新的指令。她再次潜入彼特里谢沃,准备烧掉一座有两百多匹马的马棚,但是这次她被德军守卫抓住了。
4 H* ~( F7 e5 |3 Y7 s
! ^: O% h4 Y8 J; _" b% Z+ J2 \      德军第197师第332步兵团团长鲁德(Ruder)中尉亲自审问了她。卓娅什么都没说。她甚至隐匿了自己的名字,称自己叫“丹娘”。敌人用皮鞭抽打她,让她赤着双脚、半裸着身子站在冰天雪地里,用各种方法折磨着她,但是这些都不能让卓娅屈服,也无法摧毁她的意志。在就义那天,敌人把全村人赶到绞刑架前。面对自己的同胞,卓娅喊道:+ k) B/ {9 Y" ?( r0 O

# K  g# M) W" c" e' S/ G" b      “同志们!你们为什么垂头丧气?勇敢起来,狠狠地揍德国鬼子,烧掉他们的给养,让他们尝尝痛苦的滋味!••••••我不怕死,同志们!为人民而死是光荣的••••••”5 p+ s, I+ e: f& S9 @2 _
; U( ?$ }2 |3 X2 b. r8 y' z
      侩子手拉紧绳套,把绳结压进卓娅的喉咙。卓娅抓住绳套,踮起脚站着,用最后的力气喊道:$ B" h, n& m, D& ], P- O$ _

/ `# \* ^" a- W+ I; T9 J      “再见了,同志们!战斗吧,不要害怕!斯大林和我们在一起!斯大林一定会来的••••••”
. W1 N' w* l  `
& U4 ?$ [0 D; A1 h' a/ o" m      “卓娅·克斯莫捷缅斯卡娅,”后来米·伊·加里宁写道,“这位共青团员和游击队员是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也是道德上最纯粹的人。她有着我们人民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最美好的情感和品格。她不仅是俄罗斯人民的女儿,还是全苏联人民的女儿,是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女儿。法西斯妄图用野蛮的暴行来压垮苏维埃妇女的品格和道德脊梁。但这次他们彻底失败了。卓娅以及其他苏联姑娘和妇女们坚贞不屈打败了法西斯的残暴。”
- Q: I- z& F' n7 r  j
" X# U4 G, \3 o0 m# d7 f! R) `      卓娅·克斯莫捷缅斯卡娅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1 t( x" F1 a' p' n2 _5 S

( u* [2 y1 [! n) D& W  v" x

英雄:克斯莫捷缅斯卡娅
5 a5 T& E. c' N4 m4 E* ]& d7 E《时代》杂志 1942年3月2日 星期一
9 F( C2 \- J$ H& U# q. h1 f: j中文翻译:李捷

# B: I2 {: k, D2 U$ E; ?
/ I- A1 B  a( j* P
9 ?7 v7 t* C3 g1 @0 ?
      当阿道夫·希特勒向苏俄进军时,卓娅•克斯莫捷缅斯卡娅放弃了在莫斯科202中学(原文如此—译者注)十年级的学业,参加了游击队。短发、男装、高个、18岁的卓娅证明了自己是一个灵巧的新兵:在被俘前,她曾切断过德军的电话线、烧毁过德军的军营,还毁掉了敌人有着20匹马的马厩。5 k" p8 B; }' n2 V
8 X; x; y- G, }8 T* s1 a
      德军花了几个小时想让她开口。他们用皮鞭抽她,用拳头揍她,用点着的火柴贴着她的下巴,还用锯子在她的背上来回刮擦。到后来,德军用刺刀逼着卓娅赤脚在雪地里走了几个小时。( N7 _7 V! b3 k

! e  n! k- w; p      最后,德军举着一瓶汽油,把写着“游击队”的牌子挂在卓娅脖子上,逼她来到彼特里谢沃村广场的绞刑架前。村民们被驱赶来看卓娅就义。德国人让卓娅站在一个箱子上,把绳套套着她的脖子。一个德军军官调一下照相机的焦距。
& N1 a) z- ]& b7 J: L7 I- E7 c
$ q8 g+ q+ U. H" s/ b      “同志们!”卓娅·克斯莫捷缅斯卡娅喊道,“勇敢起来!狠狠打击德国鬼子!烧死他们!”& @. L. X! F( F" t/ z

$ G/ E0 P! ~: p& E% t7 I$ ?      摄影师移到另一个角度来拍照。
& D, t) N" m8 U) N: e+ E' v+ y+ a3 J8 e/ C
      “快点,”紧张的德军指挥官不耐烦地说道* k7 C1 z5 k3 x) o6 A

' ]1 C0 W& E8 C3 W  _      “你们现在绞死我,”卓娅·克斯莫捷缅斯卡娅警告着侩子手,“可是我不是一个人,我们是2万万人,你们不能把我们全绞死。会有人替我报仇的。士兵们!趁早投降吧:胜利终将属于我们。”& x; a. i7 L. A5 C6 \/ I

: `" X3 \1 ]! m" h/ U: A. G5 x      军官拍下了另一张照片。侩子手拉紧了绳套。卓娅·克斯莫捷缅斯卡娅垫起脚尖喊道:“再见了,同志们!”侩子手踢掉箱子,卓娅·克斯莫捷缅斯卡娅被绞死了。
( \0 `: G& n6 [+ ~
* ~3 u; f7 U+ H' ]3 ~      上星期莫斯科讲述了这个故事,并授予卓娅·克斯莫捷缅斯卡娅“苏联英雄”称号。
; _5 o6 F; j  v8 m; H% d" K( [( ^8 X$ D* _. o+ J: p; C) O/ K) f
      另,好奇的记者得知“克斯莫”和“丹娘”都是正常的名字,而且他们都能和女性后缀“卡娅”组成常见的姓氏。因此,莫斯科称,任何“克斯莫捷缅斯卡娅”与“丹娘基”(俄文转译英文为Damyankee 读音和Damn Yankee —该死的美国佬一样)之间读法上的相似之处都纯属巧合。
* q# F" r: V6 x! I
# ?0 U: C) Z& Y, Q7 X( l( }5 ?2 V0 |4 U

苏联史:第三卷& G9 f7 s% j% ]  S$ B# `8 I
苏联游击队员的英勇战斗

4 H: F9 j) u+ O

/ B; o; ^$ B, W5 L) i

来源:苏联史,第三卷,第411—412页6 r, G8 \# H& @! p8 M6 x3 B" T1 l
出版社:外语出版社,莫斯科,1948年# y0 w6 U. E- B$ H% x7 Q! S/ {! q
翻译:麦克·贝斯勒,2008年3月; Z, ~1 P7 d" {% B
中文翻译:李捷

! U. I2 [8 q$ r: ]# {7 ~2 m! d/ [; G- `
1 @# @- u$ v  h6 m9 Q
$ N, C. K2 i- n( U# b% q
      在反抗希特勒强盗的战争中,活跃在被德军侵占的苏联领土上的苏联游击队起了极端重要的作用。在1941年7月3日的广播讲话中,斯大林同志号召被占地区的全体苏联人民让“敌人和他们的走狗不得安宁。”“他们每前进一步都必须付出代价,他们的所有企图一定不会得逞,”他说道(约•斯大林,《关于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莫斯科,1946年,第15页)。  Q% i* M1 l" O: k1 o: z
6 t2 P: N! A4 t2 A: b
      千百万苏联游击队员响应斯大林同志的号召。来自各行各业的不同年级的人们退进森林,在那儿加入了游击队。苏联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一位女游击队员的名字,来自莫斯科的女中学生,卓娅•克斯莫捷缅斯卡娅。1941年,卓娅自愿加入一支游击队,勇敢地和希特勒匪徒战斗。在一次行动中,卓娅被俘。她经受了可怕的折磨,但是什么也无法打垮这位热爱祖国的苏联姑娘的英勇精神。眼看不能从年轻的女英雄那儿得到任何情报,希特勒匪徒们决定公开绞死她。当绳套套在脖子上时,卓娅转向那些被驱赶来观看死刑的农民们,热烈地号召他们消灭法西斯。“别害怕,”她说道,“斯大林和我们在一起。斯大林一定会来的!”7 w$ Y. m( R5 Q/ [
4 i# {+ `3 m6 n% g: B( `: w1 G& u

图集:# p+ Q5 B4 P& Q+ t# W6 d
雕塑、半身像与纪念碑- t: Z8 u/ J- H' J0 I# t3 g4 W0 Q* ~
0 d- F6 i+ p' o. x" |4 Q, Q% z
彼特里谢沃的纪念馆中的雕塑) t' s; F8 u- ?* ]3 m: e
* V% r  N3 ]' E2 M; J9 M! q
- I# \6 n. O: H( p9 k! U
莫斯科新圣女公墓中卓娅墓上的雕塑
# X- T. f4 e- l2 Q5 M
1 ]" [2 Q7 [% i" y) ?: U+ A6 C1 _9 J
莫斯科地铁游击队员(Партизанская)站中的卓娅雕塑
! l' k4 N, S( {; X  b; V4 d9 L1 Z8 E  h0 v$ p/ q2 g
- u) h/ \5 ?3 N( K# u# X; @( b/ O
列宁格勒的卓娅雕塑,作者是雕塑家马尼泽(Манизер)7 k; ^6 K5 c2 o' w# J5 @
: r' o1 E* t; n

$ l  N7 L% L) ]9 J, c5 B雕像:作者及日期未知/ ]% C5 _1 w; u  F4 t
9 V# O, M! L- A$ Z3 i

4 }* n* S6 P# o' X“在纳粹绞架上的游击队员卓娅”,作者是波兰雕塑家Nathan Rapoport " H) }# U8 d6 U6 C
# X  P) @# f+ P! |1 L

" Y1 Z. t3 p* A5 s# _+ Q0 P半身像,作者与日期未知,推测是60年代中期1 B+ v1 e$ j! I8 T
; z' k( Y3 ^. c1 {) E& L# y: C+ I

4 ~; |% y% B4 p' p半身像:卓娅-游击队员 作者马尼泽
2 v) w, e4 l' T# M! n7 w
% e) ~3 f% N6 ]  W- G0 z/ G
9 p! O; ]: V' S' _$ o5 f% A彼特里谢沃的纪念馆中的卓娅头部雕塑# h9 V( x7 q8 ~

' j4 |& }9 Y( s0 v
6 r% _, l; a8 O9 V, I, H坦波夫的纪念碑) [( o- c" w2 T) s
, Q( k& _7 h; R* H1 n
* b  y" Q( f2 m7 d4 T: q' K
彼特里谢沃村的纪念碑" Q- v9 D  {& r0 S% Y
5 p9 F" d: T% k+ a$ J
展览和照片:- C" H* h: s+ G/ v
' X6 ^8 @$ R# J; a* |! P
卓娅(3岁)与母亲柳波夫
0 r" g2 B2 b7 L+ U* _, t7 p) b  u6 u4 B% L
/ S  U- n0 W  {
卓娅,1937年
( m# ?1 @1 U( i  j$ G% }
/ W3 \- A: \% m! t7 s. G, g; r! [* t1 [; R9 S* g/ f5 g1 G5 x% F- P
卓娅在莫斯科201学校的登记本
$ X0 a: _, a- }0 [" L1 s
8 c1 n* G: z  S1 b: ^% W4 o5 C4 Q
2 v( u) z- |0 d5 O$ P- k$ s2 A莫斯科201学校的班级合影,舒拉在最左边的圆圈,卓娅在最右边的圆圈
; p4 g$ U, r. k  S7 ]9 c9 |. U$ _' y/ o8 [# _
& y% W5 U0 h( D: B) K$ B
卓娅和舒拉在莫斯科201学校的课桌( ]7 S, I. [& @* o8 ~' P: `8 N# E0 h

2 F# u% ~! [! x1 ^! t8 U, i" U# O% o9 h
舒拉的画# Q/ j/ n: o4 m5 r- ]8 U) h! w7 m
# x4 w8 R3 u- @1 P/ Y% H5 t/ H9 c4 [( U
# c4 J/ s% }" y3 H3 z5 W
舒拉和卓娅的衣服$ a# `7 w" c6 h& m: x% o( e
3 q+ ]. P' j" m, {( S

' O7 ]2 E" U, l7 H卓娅的肖像,图中的标记是专家们为证明“丹娘”就是卓娅而作的

: S* b1 Z0 |# }

: O5 O- q* c% q- E" k& `- k6 y

莫斯科的卓娅纪念馆
  o' M' c( j  V$ _/ A
5 L+ a' ^0 m* o1 ^9 L. J4 G卓娅一家曾在西伯利亚西特金住过的小屋9 H* q/ y/ s/ v8 k9 a+ d& _: T
) D* S0 Y! K: N* B$ ^6 y: A, M, K

+ i( f( {  b7 [" f+ J舒拉的勺子
, X. |  H( w2 ^8 K0 Y' d$ k2 k. U7 |% Z" S; Y& [
* m% V5 a0 [+ n
卓娅(4岁)和弟弟舒拉
/ A+ V. E2 p% B  Y2 b/ V" u/ [0 E: r' `! {- ^

1 ]3 I$ L" A2 m) g6 Z- q2 Y卓娅的护照
& m' p+ h7 T. N9 V0 f+ L7 W( E( C0 \% L; R! [8 C8 E
/ a$ F) d/ |/ N/ s. X% x6 \
201学校老师丽基亚•尼柯莱夫娜•尤列娃(见原著小说《新学校》那一章)
4 B) n  n9 q- O/ }! ?
. L- p+ b0 b+ x% d$ u- r
; T0 c8 P! k1 O5 ]; h/ V7年级卓娅(后排右数第六人)和舒拉与同学的合影。中间是他们老师叶卡捷琳娜•列维托娃4 Z7 Z% p! v: h  K# D" Z" U( Y
2 {) S% s( F- }
- H6 C' z; R" J, B
卓娅在主持一次共青团会议
* ^: F. j! p7 p7 t* E- O" S6 H8 v
; |7 Y1 N' I; |) F6 m% U& T* Q0 F
战争时期的面包票
3 W3 c; Q: {9 `5 K: B" V4 C, t) J* \# n% r- M9 C7 s1 I

4 o# m0 Z, ?9 V3 b" k# `  _8 e# ~' v战前,1941年春的舒拉
- o" K: L' E. K8 o& d% A8 c8 U2 I. K( b/ N4 V0 k6 [
9 P4 n  P' o0 d' ^9 d0 z) C4 C
卓娅的溜冰鞋& N4 p9 J4 \" t0 j

" I. T/ |  e+ ^6 C
- ?) w" {' {5 ]* S% \. w卓娅和舒拉的书包/ X$ l7 }: Z9 a" [/ x4 k$ R0 Y; O

# x( e$ V# t% L$ }3 c
  @. o( ^. r  q, F舒拉的颜料箱8 \7 ?1 F! G) \0 X& ]; i

8 H0 o# q, ~& j) w4 C9 b1 a. m# }1 e- w
莫斯科孔策沃地区第9903号军事基地的指挥所,从这里卓娅接受了她最后的任务。
+ Y2 D$ N: e; j" ]/ y# y
' [/ \- g  u* |% R# r$ _1 U
) T1 ?8 W, T. S4 q4 Y) A* y! k卓娅就义前待的小房间4 [, U% d+ ~( p5 Y4 }
! M/ y* k; h- i6 T& K
+ G: d! V1 a7 w+ {1 I
丹娘•索罗玛哈
: y# l9 N) {  `# z
$ ^8 F- m, `9 `6 }6 m  Q) H, O% P. K0 t5 P1 J
世界各地出版的关于卓娅的书

0 ~  j7 l9 e  W* V
$ e+ {4 Q0 C, v& R

明信片1 ]( q6 ^3 s& _# p
5 f3 M( t8 r' _6 U" V5 L7 N
最早的关于卓娅的明信片之一,1943年,薄卡片
( e7 z4 S1 U. d7 \/ z
. n. C7 D2 u$ e& H; f
2 s" F. j) Q+ r1 w! m来自40年代中后期发行的卫国战争英雄系列明信片% Z1 Z! \. g8 n/ ?, G) r* x( ~

% \& }! b* E; w; y. \" e! H7 x8 h0 s! W$ Z- \  q1 ^  S- K
邀请函,1944年,上面的文字是:“这是一位真正的苏联姑娘”
6 f: h: ^+ r% ]& G7 t
" X' J5 j! W  j" g  O; J. y
' V  W1 Y1 E5 R- a6 k. E日期不详3 s5 G0 D5 ^7 w& H5 n& Z- g( N

0 e* h( i7 Q; g: g
9 F! B, O+ r# F  Q5 v5 t" |“少先队员向为苏联人民的自由和幸福而献身的人们致敬”,1964年9 o4 g$ [  T5 L! h$ {' M3 W  o

' b2 ^9 i5 Q% Q& \" {
8 v8 f/ b# ^' O画像,1953年
% Q, M& S. f* h) v/ f+ v) K3 Z' S8 W4 r: d3 [
3 c2 h  z  _: S4 D; v8 L4 l
雕塑,1956年
8 l% y8 H( |% T/ c0 X$ p4 b5 K( c' W; ^
! x+ ?% k# V* {5 g
自“共青团英雄”系列,1968年9 `* n! Y+ w: p! _

( q7 q; f2 L+ F" l  ^
4 i/ m! i6 u% q7 c1970年,自一组伟大卫国战争游击队英雄纪念碑明信片; E+ F) {1 {) x, F- F0 O

: F- i# _2 Q% l0 T6 s, r! g6 E  N! n- g! `1 d% _
1972年
& k8 Y6 h' b' r1 a" G
# j4 ?* w! x$ Q+ D4 s% j6 \2 a( X$ ?; k/ o" E8 }' O0 D+ o  o
1973年
3 [7 i% D  H4 z, i4 y
7 B" s8 y5 C' E9 Q! Y% N. B# n, q* n4 K+ ~% A8 z+ Y$ y. Z3 s
日期不详

+ [) ^" v0 S8 O% z; J; h: G9 R& ^
' j4 F: C& l$ j. H6 V" j

1976年莫斯科Plakat出版社发行的明信片册,背面是玛格丽塔•阿利格尔的诗歌《卓娅》和图画& G# N  j4 }, I+ Y
8 q. `5 H$ `$ y, ~# }; w6 w3 P
卓娅学习的莫斯科201学校+ C5 r6 v3 ^2 B6 ^" |/ ~7 X6 T  b. ~

1 ?2 e8 P" x( X+ e8 f/ [1 g2 w( r8 r+ v, v, e' G
" F: q, w" k$ o  j( g% w! F% n

9 d  U. R; U# T! D0 w“游击队员卓娅”,马尼泽* L: {/ ~- X+ k, |8 \4 {8 Z
* t0 r# \- @; R8 [1 d' r% @+ g2 ]

2 @  N7 ?( Z. A8 O  z7 s) i; m- n$ I
4 z2 K' {( h2 b
彼特里谢沃纪念馆中的展品
4 y# c9 {' f' k" W! y, s4 @. M/ P8 l2 O8 S: T
# }% v3 H8 o& t) d

6 q% l+ r8 m  d: I
' M2 m. U! H( K8 b莫斯科团委,1941年11月31日卓娅在这儿入团2 b/ X) ~3 t% G% E
5 w9 j  K, \. F1 x$ `
" P) Z  P# Y  c5 X( M
9 c7 F$ C. e+ Q; ]. x
; K0 X( K' y/ `6 C  P# j7 M
彼特里谢沃的纪念馆,地图显示的是围攻莫斯科的德军的崩溃
3 I7 ?) T9 p8 o; A2 Z: f+ N+ e' q1 m1 K# K+ @4 n
% u& v, I1 b' q& O
: i0 N1 u7 W% X  Z

+ ~5 T' M) j+ A' M: s. o  Q彼特里谢沃的纪念馆内部
  k% x% U+ O( `7 {" ^0 K: `" A' t& @; ?; |: R2 N

8 ?. W+ e" P2 c4 Z4 u! l1 H, c. t6 x6 G0 [9 ]$ E6 M: M7 [
( \6 a, E2 T. l- Z, b
彼特里谢沃的纪念馆外景
0 }/ p3 p& T) y5 f3 m. x: J9 ~+ \
5 t9 h' n! O9 F& L' g
. g2 [4 {6 H7 E  x: Y6 j
( O0 M& Y$ U& A/ R% B8 l
" r+ P6 h  L' E5 h: j# k% Y莫斯科201学校的卓娅纪念馆; K* |- {* ~0 w1 w6 T

8 K$ ]5 G4 L* s+ |# O- m! e+ P- _7 Y, u: {& B
" Z& Q0 I* x# Z1 l3 h+ |# U
! |' G( C3 t' J  M3 F
卓娅,1941年4月
9 x4 F( B( `1 ]1 N' M9 X; b$ g' }4 e
) N  H3 p. F: l; f6 _

1 h3 G# f. Q0 @" S: y6 X, n+ ~: n9 N* n# K9 w% q2 y
就在这里,1941年11月29日卓娅就义
# |; f8 m: D( m
7 ], Y0 y' u, ^+ G) [* B8 J9 R+ T3 d/ Y" C4 n6 s+ J

* J- {2 f, u6 |- \1 u' W" B9 U$ j6 O/ L; P5 J
彼特里谢沃的纪念馆8 P! C9 e) }$ j5 G
8 n9 C0 @" o9 C, P3 e* K
" C" ~( ^9 J7 f+ Q- \* F8 x
0 a% n/ H$ F" w! ~# C

; O2 p4 n' k" J. K% ^' |/ f卓娅最初在彼特里谢沃的墓地
3 G, l3 X9 d# p+ x  _" D2 U1 N
% d# A( m$ S& r( ~  Q% b) F3 b! t: c, M) a

5 Q5 h( ]- n. h  B1 {8 K下一套太漂亮了,舍不得加水印
& x) n$ |( E) C5 b, N
8 X/ }# O4 E+ J3 |  z4 X/ Y2 t8 t
! D+ _# f! w/ ], I, U3 G0 G; J6 B; I; F0 f

. G( t6 i( K4 z8 U% ^) j. o, U( I' r$ @5 N4 u. H% r

9 T% n5 X# c  [* G5 T, d& ?: Q$ Y, c3 V2 U5 Y. U9 {) h0 k% p

; L  L' q- F) d3 \3 g: A! }" P5 g* \% v; ?& Z$ N! d
9 ~% X6 ?7 R  W
. U8 d7 Q: u3 u, P  U
0 o9 W9 J9 [6 b3 \# ?& p. p

: ]) P" l/ O3 W8 ]" Y: O$ l% }0 o% I4 r) {" S

' K  m- M1 P8 k1 T& {! b7 X3 }( }" n: B9 t6 Z
9 H6 ?) q7 g- A- |% `1 L

. `( z; i* k& P1 B9 U; t) _" D# _2 {0 y/ P' J/ k# V4 E
% k1 }) ?* ]5 @! J# Z+ [3 B
! R- D: n4 N1 n* J$ j
( }1 i) x& J; C3 D" M

2 i% o. I6 P1 w7 w6 G# B6 N  {
7 p, z  _4 i/ a& d7 u- A% ?5 K; k2 s8 g9 @9 W0 ~0 t3 @4 g# C) j
1 y  s2 s: Y: P5 `

* J$ v$ i: A8 T- |1 X2 |1 L5 q
6 x- O4 ?7 ?! [# L3 h' c. y3 ~* E- K4 W! q# S
. N! n9 ~4 w: ?6 `( {/ \

# |  k5 q- s' S- {
3 E: }: q0 m; {. L8 @! D; s' H# b! D9 f( X
海报与画
' ]& k9 q3 F  i
4 x$ J0 }( z$ h) |) U& X! h2 V. q发行日期:1951年4月9日 作者:克鲁斯科夫(I Kruzhkov)文字:(上方)全世界的母亲!站在保卫和平的前线;(底部)与新的好战者战斗!
: }9 x( ?* W  I5 t, k% c
- D9 v3 i# I( ?# S6 @5 q7 e7 n8 W" E! e. H
宣传海报 发行时间:1969年 作者:萨茨科夫(V. Sachkov) 文字:让我们继承英雄的光荣!
8 h0 s0 @2 H7 U( A% R& @6 o+ l  Q0 j
! W- w: x, q+ h# |* P. q
9 F, M9 X5 G$ w! G& _( P油画,50年代中期,作者不详。
& z7 I/ v; `. d
3 G* N" w) r8 K1 H
: F* k8 y! @0 z% P' k油画


( O' |) R7 q, [" z0 v' w+ K: v# G8 m, l: x, Q8 t3 m2 m7 w  I


/ z8 @/ a$ w5 Q7 H+ V- u9 s3 l: u“丹娘”,作者米哈伊尔•库普利亚诺夫(Mikhail Kupriyanov)、波费里•克里洛夫(Porfiriy Krylov)以及尼古拉•索科洛夫(Nikolay Sokolov),1942-1947年。现藏于莫斯科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
7 ^  e$ c- j' ]6 y9 U  x
% H+ O' A6 g0 ~' [* X) U

+ `: a! \" ]- M1 |! e
卓娅号轮船,国籍未知
3 I* |$ C* \/ T/ v3 v9 M" }
' g! x/ Q2 k& H$ x0 }6 [
+ N# n3 v' b2 O! J' z  k" t卓娅•克斯莫捷缅斯卡娅号轮船,选自1979年一系列纪念苏联交通工具的明信片$ }% U  U/ O7 q% Y  A1 C0 E; ^9 A

7 ]# J- a4 d: n
- `" ^( _/ u) ]黑白明信片,年代不详,作者Кукрыниксы
6 {3 J2 N- u, ~5 h# q9 y  O* c1 f& S( x/ h
# [- B/ ^2 a% T, f/ p& ?2 M$ D; |: [
日期不详8 o* V$ ?9 T) Z4 l+ \% `
% l5 v& {3 `( m" ^3 M3 w
! w7 U: M! m- h6 T7 _8 {
一所大学纪念共青团成立六十周年,作者瓦西里•别雅科夫(Valeri Belyakov)以及尼古拉•斯莫雅科夫(Nikolai Smolyakov),《苏联生活》1978年10月号
1 `$ G1 Y8 }* a3 u" l7 }( X3 V9 a4 S! z; y3 V9 ]. P
书籍:
1 |1 g- f  f3 h% m$ K1 Q
1 B5 T* z' ?4 d《舒拉和卓娅的故事》外语出版社 莫斯科 1953年5 [2 i  T8 ]1 H1 B' u8 L  U. d
) E: F* Q- S2 Q: S; f. C

% R5 B" I! t/ e9 n《丹娘》(小册子)由1964年2月第一次报道卓娅事迹的《真理报》记者彼得•里多夫撰写,1944年苏联出版
' G5 ?5 _6 a2 V% U, c; L- Z+ @: F& z1 W8 l/ t4 x9 Q0 y
/ E5 N, x9 \2 U' ?) e0 k2 B
《卓娅》(小册子)玛格丽塔•阿利格尔的诗歌,1945年苏联出版+ L$ m# Q7 K+ s6 Z
9 o# z, M$ X2 }& i
3 m7 \5 S. f- d( W( m  |
中国出版的一本关于卓娅的书

# G# N7 I1 h5 R6 }0 J

; v; p7 z: p7 r) {1 I1 d$ X0 u

纪念章 70年代
( @3 R, \5 _9 m6 K+ U# ~2 @! `9 V
正面
9 k9 T9 A$ c2 ?. J5 z6 D1 r6 _6 b1 {/ \; W0 B4 g
2 ]5 }4 ]$ P2 P) l( T2 o
背面

发表于 2010-4-22 19: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精华,链接加于主站首页。
发表于 2010-4-22 21:30:16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帖,没有之一
发表于 2010-4-22 21: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棒了,严重支持加入主站!
* J" H& E" q. S- z& O- ]6 T) B" `: d! x7 c" v" B5 Z% n
本狐也在今天干了很多事情,有空的时候会好好总结一下。
2 z7 w6 t) n4 k4 @
- N0 a8 X2 T( e+ H- F今天确实是有意义的一天,另外我可能会发两篇迟到的文章。。
发表于 2010-4-22 22: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详细啊!
发表于 2010-4-23 08: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勤奋务实工作精神值得我学习!
发表于 2011-5-8 10: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珍贵的资料
发表于 2011-5-8 19: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捷同志,可否看过张一兵的《回到列宁》这本书?这本说主要就是在介绍《哲学笔记》以及整个列宁哲学思想发展过程的不同质性~你的帖子关于列宁哲学部分的观点和这本书观点很相近啊~哲学功底很深啊~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20: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捷同志,可否看过张一兵的《回到列宁》这本书?这本说主要就是在介绍《哲学笔记》以及整个列宁哲学思想发 ...
# s5 z- l( S6 ]3 ~cccplikai 发表于 2011-5-8 19:23
: I0 A/ ]0 q* ~' O: n' n

3 ?. _2 ?" z4 |( b2 L4 G买了 没看~~
发表于 2011-7-29 20:4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志的文章令我心跳加速、手臂颤抖、呼吸急促。我被感动了,同志激发了我的学习理论知识的热情。
发表于 2011-7-30 09:4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Albert ) J3 X8 W. }2 z- F1 j' u

' X$ A0 W8 d4 J% e" g. l6 r, P6 O! l; V- `0 Q
    很好,个人认为,你的目标就应该是,通过理论学习,使自己“心跳加速、手臂颤抖、呼吸急促”的现象减小到最少。
lijie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5-2-19 18: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珍贵的史料和图片!谢谢楼主!

本版积分规则

古拉格|手机版|Archiver|苏联主义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Template by Comsenz Inc.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Licensed( 京ICP备05048580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