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63817
注册时间2006-2-26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UID4426
|
本帖最后由 BAHR 于 2012-2-5 12:19 编辑
( ], C! Z( d6 H; S. S/ K0 {& R3 k% |" o& @3 z
(防患未然,写个预防贴作为提醒。) w( W' T5 J+ @8 w4 R4 h" l% E
4 H5 w7 d9 D2 n) Y; f 有关苏联的宗教残余现象、宗教政策、宗教批判理论* W" J, p6 q. A4 _% J- W
7 F2 \' [6 n% \6 b 引子:
# s! n7 l8 P j4 \" d, n* }4 n# n4 ~. L/ j) z& c
最近有同志说苏联对于宗教是“宽容”的,为避免其他同志望文生义产生误解,我翻了几本与此相关的书籍,摘抄、归纳了一些文字,添上自己个人的看法,整合成文,供大家探讨——
+ t* Z, ~' P% ^( D: o& X6 t& f' z; @( E6 R# W' g
革命战争时期的反动宗教势力 9 z2 r# {7 s0 }; P& C& _
- t6 r: F% g b+ q D* r 十月革命后、国内战争时期,宗教人员普遍敌视社会主义革命,积极配合白匪、外国干涉军,参与乃至组织了反对苏维埃的动乱和阴谋。
3 \% I, a- n4 ] |# S9 {( O8 r9 b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反动教会势力的总头目、莫斯科大主教吉洪(弗·伊·别拉文)。此人仅以全俄神职会议名义就向全国信徒发出了16封反革命的公开信和呼吁书,咒骂苏维埃政权,恐吓人民群众,组织反 苏 游 行。教会在各地散布谣言挑起暴乱,鼓动大批落后群众袭击苏维埃机关和农村贫农代表,杀害苏维埃工作人员、共 产 党员。在贯彻执行政教分离法令期间,国内一共发生了1414起由反革命分子、反动宗教人士挑起的流血冲突,138名共 产 党员被杀害,共和国革命法庭1918——1919年间一共审理了78起教士犯罪案件,“没有一次大规模反苏阴谋没有反动教士参与其事”(参见《反苏维埃地下组织的覆灭》——戈林科夫等编著)。2 }* k, M5 n, K5 C( o
在白匪军、外国武装干涉军占领区,教会的反革命活动更为猖獗:以巴甫洛夫主教为首的阿尔汉格尔斯克教会向信徒祝贺英法美干涉军入城;乌发城主教波里斯隆重欢迎高尔察克,号召市民为高尔察克军队捐献;39名大主教参加的西伯利亚教会会议号召拥护高尔察克白卫 政 府;根据邓尼金的提议组成了了俄国东南最高教会管理局,同时在邓尼金司令部里还设有主管教会的机构,监视士兵,鼓舞士兵去同苏维埃政权作斗争...
8 M0 c( H/ b4 ~$ f$ }: t, J/ D l; v; A. l4 x
始于革命后最初年代的苏联无神论运动 ; U% M, R" e6 j5 ~6 E) F! ~; A
& c p: g' d9 _1 I 列宁发展了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思想,创造性地丰富了科学无神论,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制订和实施了有关教会与国家分离、学校与教会分离的法令(1917年末、1918年初颁布)。针对教会反动分子在革命战争年代积极参与反苏阴谋暴乱、在战后破坏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活动,苏维埃政权展开了长期的反宗教迷信斗争,其中包括组建群众组织战斗无神论者协会(1925)、创办报纸《无神论者》(1923)、《反宗教杂志》(1926)等多种中央及地方报刊。八大通过的俄共(布)纲领指出必须斩断剥削阶级和宗教宣传组织之间的联系。这一时期的无神论斗争重点是以大量的群众组织活动揭露宗教世界观和宗教道德的阶级性,广泛开展对宗教及教会的历史批判。7 }4 T' \: y! @* D" C& Z/ v' _1 ]
自20年代后半期开始,宗教组织迫于现实开始采取奉公守法的态度,苏联反宗教斗争的重心也逐渐转向意识形态斗争性质,即通过无神论对宗教的理论批判帮助群众摆脱宗教迷信,对落后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改造。值得注意的是,在苏联学者的著作和 政 府文件中,对于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克服”,即通过积极宣传战斗的无神论,帮助群众脱离宗教意识、宗教感情的控制,促使宗教在一个长期过程中逐渐消亡。& f2 x& L& w3 P7 ?( k; E
, x: p3 c$ p9 G
伟大卫国战争时期苏联宗教政策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 l& F3 F3 x: x* J. H6 D# v0 ]9 X ]* d) n6 m$ O
1941年伟大卫国战争爆发,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 政 府为动员一切力量抗击法西斯侵略军而对于宗教政策作了相应的调整。举例而言,前文所述战斗无神论者协会在1941年解散,《无神论者》报纸、《反宗教杂志》等中央地方报刊同年也被被停刊。与此同时,除少数冥顽分子外,苏联境内的大多数教会人士站在国家民族利益的立场上,积极投身到爱国主义宣传活动中。
7 G3 W* C2 O7 T4 h 我们不能抹杀苏联国内(敌占区除外)的教会在伟大卫国战争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斯大林在战时对于宗教(以及民族主义)所采取的实用主义态度有其严重的后遗症。宗教势力、民族主义思维通过合法途径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加强,并且这两个问题在战后都未能得到及时的实质性纠正(虽然苏共在形式上不断强调宣传科学无神论、反对宗教偏见),一直延续到80年代后期,成为加速苏维埃联盟国家解体的重要推动力。
% B! r+ u- b3 e' ~. o/ a: k
( O) ^: C) T8 n+ z! M" K% Z* _ 50年代以后的苏联宗教情况及教会活动6 J8 v) h @/ c# K% v* W6 Y( g
4 B& r+ r. R5 g! l
经过长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到50年代中后期大多数苏联人已经摆脱了宗教信仰习俗和传统,只是在中亚各国及乌克兰、白俄罗斯西部信教人数稍多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苏联青少年一代则基本不信教。/ u! R* f! D1 [
60—70年代,苏联出现了一些系统地批判宗教迷信、阐述无神论的著作,如《科学无神论原理》、《科学无神论问题》、《科学无神论基本问题》等,而影响最大的则是1973年莫斯科出版的教科书《科学无神论》。上述著作被广泛用作教材,培养无神论宣传干部,对劳动人民和青少年进行无神论教育。苏联学者继承和发扬马克思、列宁的科学无神论思想,对苏联社会客观存在的宗教作出了这样的定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仍然是向人们散步关于社会和个人生活的虚幻观念,使信徒的意识和行为产生变态,支撑资本主义及前资本主义制度社会统治人民的腐朽关系的残余(《苏联哲学史》——叶夫格拉福夫等编著)。
; B' P& h3 O% T% v5 c 在发达社会主义阶段,宗教与科学无神论的斗争日益转向社会科学、文化道德领域。今天的教会已经不能用旧方法捍卫迷信的世界观,而是企图附会现代自然科学和伪造其成就的途径来确保宗教的自然观(例如所谓上帝存在的证据) 。教会活动的一个特点是力图使宗教适应现代条件,“调和”宗教和科学,使人们相信共产主义世界观是可以同宗教共存的(《共 产 党和苏维埃 政 府 论宗教与教会》——莫斯科1977年版)。教会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力量直接从事敌对苏维埃制度的政治活动,但它从未放弃在意识形态领域巩固自己的阵地。教会积极地从事影响人民精神生活的活动,其中一个主要手段是:企图独占道德伦理问题这个所谓的禁区,自称是道德和人道主义的宝库,按照自己的需要来曲解人类普遍存在的道德准则,给道德伦理贴上宗教标签,甚至不惜做出“让步”,虚情假意地对宗教道德规范作出与共产主义理想相近似的解释。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4 i8 S8 r$ |0 G- |
+ t4 M+ O! J7 D: I( e
结语:
. U ]+ U4 k" h3 n; m! N& S
F5 f2 H/ a2 _1 L7 k2 @( Z% j 使最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树立科学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是我们党整个思想教育工作的中心。苏共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强调查指出,这种教育同坚决克服人们头脑和行为中的旧残余以及一切与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和观念相违背的陈腐东西,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宗教偏见就属于这种最顽固的旧残余。(1972年9月15日真理报社论:《无神论教育》——转摘自《苏联宗教政策》,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编译)
/ Q: d& h0 y! @; W, i2 b 作为苏联主义者、共产主义者,我们应当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拿起科学无神论的武器来与宗教迷信作斗争,但在斗争过程中必须避免两个极端:一方面是不顾无神论宣传工作的客观条件以及宗教残余的社会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的生命力而企图“一举克服”宗教的主观主义;另一方面是对宗教迷信的妥协态度,消极客观主义地认为宗教会随着社会经济和精神道德的发展而自动消亡,甚至天真地认为宗教可以成为共产主义的友善的同路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