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肖日霍夫 于 2014-5-20 21:22 编辑
5 e4 w9 y) _! j5 ]0 C9 O$ S6 |
6 Q- i4 y0 D* r& W由我个人的判断,《苏联遗少在中国》一文幼稚可笑,主要的毛病,就是在虚拟的网络上遥控调查一番,便作出结论,我感到作者应该属于初出茅庐的愣头青一种。
R* r/ A) M1 Q6 P, `6 m* G+ V8 A/ S2 I; V6 c" ]
我记得小时候,看过《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一书,里面的小头爸爸批评大头儿子“总是分不清真实与虚拟”的关系。
. V8 W& c! d7 S. y1 ~3 D
; S% Z/ m' s$ ~( b |/ r9 C现实,我感到这名作者智商也比较接近于大头儿子的水平,分不清真实与虚拟的关系。
& N; H0 h+ x- E+ I& Q
7 v8 W: F! `' ?8 \从这篇文章被毙可以看出:
, c/ o$ Q( {: c1 c, \
' ?- O0 u6 w/ `一是此作者的能力,被主编给否定了,甚至可以说是识破了,这对这位作者能否呆得住记者一职显得非常重要。从这一点说,我觉得他所在刊物的主编是有着清醒的判断的,真是一级领导一级水平。不服不行。
5 m( n9 x1 J3 H: u9 ?4 _. L/ B) J
) b! R3 J+ Y' ~* n& [二是作者最近很郁闷,因为不发稿,就没有奖金。辛辛苦苦卧底数月、熬夜数日的稿子被毙了,是记者最为羞辱的事。奇怪的是,这名作者怎么好意思把这篇被领导毙的了稿子还拿出来的?难道是谁从他的电脑后门窃取出来的?6 f. e) y5 V$ {, r& {6 d
6 |& o/ K$ ~' Z& B% ]三是作者成为了大家嘲笑的笑柄。因为他实际上帮助了论坛造势。
* I* |2 F5 p- {! Q: h# y0 M+ O8 u+ P; M; Z6 Z
从某种意义上讲,此文是论坛的软广告。" g; @. v% y3 E
8 N2 c6 d! `; v/ o+ S
由此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在没有正式发表的情况下,就已经产生这么大的轰动效应。
2 ^$ f. j: w" P, d. N6 X: ?/ S% C$ k4 |% D' ?6 w' O
如果此文能够刊登出来,那么,带来的商机将会更大。
+ I- I- R0 I+ ?& K1 A+ Z
5 L1 r h3 {8 y5 c. p+ C现在同志们要做的是,是如何利用自己的人脉 ,将未刊稿变成发表稿。 8 j7 }/ e7 Q3 b" B+ Q5 r
# K$ S8 ]+ N7 ]! i今晚我们都是“邵世伟 ”,陪他郁闷,陪他伴着被毙的稿子反思,陪他早日有所进步,写出真正纳入主编法眼、能够正规面世稿子,这个时候,这名作者才是成熟的那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