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主义论坛(新版)

 找回密码
 申请成为苏联主义新会员
查看: 936|回复: 3

[讨论]拙笔修改(第二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2 21: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对陈同志的大作很欣赏,虽然在某些观点上意见不尽相同。鄙人不才,拙笔对此大作作了一些修改,但大部分仅是从行文上,未触及主要观点。望陈同志及所有苏联主义战友见谅!我只是想表达以下己见并启发大家对此问题的讨论。</P>
& Y: Q! _) y3 H<>              阿贝尔</P>5 n: s* N- _0 b- A1 X  R# K3 ~
从苏联解体看“三个代表”</B> </B>重要思想</B>
) ~" H5 n, W+ p1 T- b+ r$ A
: `( H( W3 O  _5 G! Q# k9 w& E</B>
/ R: R+ P/ o8 M/ V1 q  [6 c0 s<p>
3 u+ ]/ W0 _/ f' w      www.CccpIsm.Com:【苏联主义网】[原创]从苏联解体看“三个代表”
% _& k0 W3 r$ u+ x<p>
4 X' N" W0 L3 z2 ^% |, z: U7 d      (苏联派同志无产阶级陈同志的大作)由阿贝尔同志拙笔修改    0 \: O! N+ Q8 G/ X
<p>1 t  a2 }/ m3 g# F. R
    ( `" Z. P  J6 s# O: ^: ]" g
<p>/ @) i1 n' f4 ~+ x3 D. n# X
1991年12月25日,当西方的人民沉浸在圣诞节的欢乐之中时,在东方,一面飘扬在国际舞台上长达74年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这意味着,一个代表了人类最崇高理想的国家,一个战胜了这个星球上最残暴的恶魔——法西斯的国家,一个拥有当时世界上最辽阔国土和最强大军事实力的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为了历史。  
2 ~" o4 m+ W  c1 v<p>
! w( F4 C1 @% M+ `9 x    . p& s! W- [5 d6 ~7 n, ^/ t
<p>. j" S% E0 q4 A: \. c7 @, ?
苏联的解体伴随着苏共的解散。毫无疑问,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悲剧之一。但令人诧异的是,苏联共产党这个脱胎于广大的贫苦大众,在人民支持下上台执政74年之久的马列主义政党在解散之时,居然没有一个基层党员或普通群众站出来反对!这其中固然有民众对突如其来的政治剧变不知所措的原因,但更大成分上的原因则是苏共在执政后期体制僵化,限制了苏联生产力的发展,没有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没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
5 V8 g( K+ c$ |, e<p>; Y' K  r& m( w5 z! J
         . A  f) t! N' C6 |- u. v2 N& ?
<p># j. T+ Q) o  [* z  o3 c2 `: t
        苏俄建国之初,在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的成效与失误后,列宁正确地选择了“新经济政策”这一符合俄国基本国情的道路。“新经济政策”的核心是国家资本主义,而这在当时很不为一些红军战士、革命家和工农群众所理解。列宁则对此形象地解释道:“我们这是退一步,进两步!”毕竟,对于俄罗斯这个农民占总人口80%的“准”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小农经济占很大比重,当时根本谈不上什么大工业生产。落后的生产力使之无法直接迅速过渡到社会主义。因此,只有通过“新经济政策”来发展生产力,才能为苏联日后的社会主义发展建设打下物质与生产力基础。但是,这一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道路之后被列宁的继任者斯大林否决了。斯大林有失偏颇地理解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同时又深受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影响(尽管他本人是格鲁吉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应该领导起全世界的革命,像拿破仑用武力把资本主义传遍欧洲一样,苏联也应该用武力把社会主义的赤旗插遍全球!于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为了苏联迅速崛起,在“我们星球上最伟大的人物——斯大林”的口号下,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体制经过了一系列大肃反、大清洗及党内斗争等之后,最终在苏联得以确立。  
7 m: Q( l  O, Z6 z<p>' q+ ?7 `6 r8 U0 }+ U9 N9 C
<p>
, q: B3 h' V0 B7 e% n" J( p& z* Z<p>
1 Q! X5 t) A, {/ h) o+ Y        斯大林模式的核心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中央集权体制。在这一中心指导下,苏联在1928年到1938年的两个“五年计划”中,完成了工业国有化与农业集体化;经济虽然得到高速发展,年均国民收入增长率高达16.1%,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这却是以牺牲轻工业和农业为代价的。因为轻工业与农业的发展是不会迅速推动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军事实力提高的;而这样领导世界革命就更无从谈起。轻工业与农业的缓慢发展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当时的苏联可以制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却造不出一双像样的军靴;素有“欧洲米仓”之称的乌克兰更是在1932年到1933年间爆发了罕见的大饥荒。可以说,苏共当时就犯了一个根本上的错误:她上台执政后没有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放在首位,而是把最大限度扩充军备和盲目“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当作首要任务。当然很多人也许会认为,以重工业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正是苏联成功战胜法西斯侵略的根本原因。但是,请别忘了,当俄国处于最腐朽的沙皇封建专制统治时期,依然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帝国。苏共把这个错误延续了下去。当二战后和平的曙光到来之时,苏联却依然生存在“战争状态”中。与军事色彩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是领导干部的集权化与行政命令式的经济管理模式。斯大林位于权力金字塔的顶端,长年的个人崇拜与独断专行早已使之失去了改革的可能。他的继任者赫鲁晓夫一定程度上准确地看到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也曾试图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却由于当时国内外对他形成的严重压力,主要是波匈事件和中苏论战,以及他对斯大林极不客观地、几近歇斯底里地全面否定和批判造成的其他恶劣影响使之不得不放弃触动原体制的改革这一核心问题,从而错失改革的良机,没有将正确方向上的改革继续下去。   4 ?9 T1 J2 W2 ^7 ?
<p>
0 ~+ y5 n8 V' r+ t$ S! Z. j/ U' ?' l/ h<p>
2 J$ {1 z( K; q, A" ~<p>" L( H4 p, z  o# w
        到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的体制已开始出现某种程度上的倒退。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是通过“政变”上台的,他上台伊始的首要任务便是巩固权力,而非改革;而巩固权力最好的榜样就是斯大林。于是他开始效仿斯大林的失误之处,大搞个人崇拜和个人迷信,空前扩充军备,阻断苏联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当时苏联的外汇来源除了军火买卖,就只有石油出口了。勃列日涅夫个人才能平庸,实际上对马列主义思想知之不深;他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权力,不得不实行一系列后期越来越趋向保守的政策。他对内过分求稳抑变,加强领导干部终身制,破坏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导致党政高层老龄化,缺乏生机活力;自上而下出现“特权阶层”,贪污腐化屡禁不绝,官僚主义大肆泛滥,人民怨声载道。对外穷兵黩武,武装干涉捷克斯洛伐克,悍然入侵阿富汗,妄图通过展示苏军强大的武力来提高自己在人民中的威望,其结果却是劳民伤财而一无所获。不过,勃列日涅夫也像其前任一样,实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其显著特征便是社会福利的极大提高。对此,勃列日涅夫美其名曰“发达的社会主义”。但实际上,为了应付高福利所带来的高支出,苏联国库已将近枯竭。勃列日涅夫前任们的积累到他这里已消耗殆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发达的社会主义”的实质是“停滞的社会主义”,是勃总后来躲避问题、回避改革的托辞。经过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两个过渡性时期,党中央刚要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重拳打击官僚腐败,苏联就进入了戈尔巴乔夫时代。此刻作为最高领导人的戈尔巴乔夫面对的是一副烂摊子:长期僵化的计划经济既不是共产主义产品经济,也不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它早已不适合苏联的生产力,成为苏联生产力发展的最大障碍。当时的工厂生产效率低下,企业连年亏损;集体农庄的农民更是毫无生产积极性。苏联甚至第一次从农产品出口大国变为农产品进口国。据现俄罗斯总统、当时的苏联驻东德克格勃官员普京讲,八十年代东德货架上商品琳琅满目,而苏联人民购买日常用品还得排队!由此可见,作为社会主义“老大哥”的苏联经济状况甚至还不如“小弟弟”民主德国。再加上空空如也的国库和阿富汗战争的泥潭,苏联人民的生活每况愈下,犯罪率不断上升,百姓对政府越来越不满。在此背景下,年富力强的戈尔巴乔夫开始了苏联新的一次,同时也是最后一次改革。戈尔巴乔夫的对外改革是比较成功的。结束冷战,从阿富汗撤兵等一系列措施都使苏联的国际形象大为改善。但是他的对内改革却出现了一系列不可挽回的失误。他放宽政府对企业的干预,使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但却没有改变苏联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人民赖以生存的轻工业与农业仍然不见发展,致使人民对改革失去信心;他提出了本质上就错误反动的所谓“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民主化、公开化、多元化”等“新思维”;他错误强调资产阶级“自由”与“民主”,导致反对派有机可乘,社会动荡不安;他丑化苏联历史,曲解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美化西方,严重搞乱了人民的思想;它是苏联乃至东欧各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彻底混乱(这一点尤其对不起苏斯洛夫同志)。这一切最终逼迫党内的保守派发动了“八·一九”政变。政变失败后,已不知所措的戈尔巴乔夫不得不听任反对派摆布,宣布解散苏共,彻底放弃党对国家的领导;各加盟共和国亦纷纷退盟。对改革和共产党失去信心的民众平静地接受了这一事实,苏联解体了……
& w' }9 u/ L- h4 y; b$ o. D<p>
8 r1 Q# C3 S6 r2 u0 ]& i; E         
$ ?' f9 \  @. c. A<p>5 g9 z' ^0 F$ ^1 h, o9 t( @
        纵观苏维埃国家风雨历程74年,我们会发现,她的解体绝非完全由戈尔巴乔夫一手造成,而是苏联长期违背“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这一客观经济规律,苏共没有很好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没有很好地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根本上造成的。在苏联解体前夕,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有超过80%的群众认为苏共只代表高层党员的利益,而不顾基层党员和群众的死活。这样一个失去了民心的政党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执政党呢?在她解散之时,又有谁会挽救她呢?  
( K' E+ R5 d' R4 O3 ?  Y<p>; z/ o. S7 o; ~
<p>: m5 O0 ~( u6 S# A  m1 j  c
<p>
& Q4 m' ?$ Y3 {( a5 [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苏共在其执政期间领导苏联人民创造了苏联灿烂辉煌的无产阶级英雄主义文化和伟大不朽的社会主义发展建设成果。她至今仍是我们全世界进步青年和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精神食粮与前进目标。但是,只有先进文化而没有一直坚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无法阻止苏联这座大厦的倾倒的。   ( s9 y$ X# w4 H; h7 ^" \, H
<p>
% J  x7 M( R" u4 e1 H' ?<>   </P>* M1 |2 \% ]/ Y% `
<p>
4 t! y. o3 @9 d* p, r, ^. L        因此,同样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就必须吸取苏联及苏共的历史经验教训,坚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重新举起苏联的红旗,继承苏共未尽的伟大事业!
& c  u# b1 U1 J. h( g+ d; v7 q<p>6 J3 M: q1 ]: `8 ?
<p>4 R6 B/ u+ ~; B( l  r6 r
<p>
* A3 G6 B* F7 w7 P# H3 [& G* x. A
6 a0 j5 f2 i) c; v" C+ g( u( Q
[此贴子已经被无产阶级于2007-7-23 12:24:36编辑过]
发表于 2007-7-22 21:5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马上更新到主站上。</P><>highlight这篇文章。</P>
发表于 2007-7-24 06: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斯大林有失偏颇地理解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同时又深受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影响(尽管他本人是格鲁吉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应该领导起全世界的革命,像拿破仑用武力把资本主义传遍欧洲一样,苏联也应该用武力把社会主义的赤旗插遍全球!</P>
: }+ {0 Z0 [6 _1 R. e1 e<>认为这是苏联走重工业的道路的原因我觉得有失偏颇。原因有五:</P>
% S8 Y$ ]* J4 g5 Z<>其一:列宁时代也并非不希望支援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只是力量不足而已。远的不说,从18年后苏俄赤卫队大量进入芬兰支援芬兰社会主义政党(在公司加班,没法查阅资料)对芬兰现政府的战争和列宁时代就开始的对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国民党的支持就可以看出。当然,斯大林因其后来的做法可以被扣上“大国沙文主义”的帽子,而列宁我们则可以理解为这是为了诠释和实现“全世界无产者团结起来”的口号。</P>- W% T2 Q6 p2 x  B( R: g# ]% r
<>其二:正是由于苏联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面对的国防压力比我国建国之初尤甚之。毕竟我们建国之初还有个社会主义阵营,20世纪20、30年代的苏联靠谁呢?连当时“不入流”的中国,应该说是格局东北的地方政府都敢弄出个“中东路事件”,苏联面对的压力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注重重工业建设也就无可厚非了。相应的,同样面对国防压力的德国在纳粹党上台后也走上了一条至少表面类似的加强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火工业的道路。</P>
2 n% B; F# l& ~( q<>其三:作为一个无产阶级的政党,至少在无产阶级政党建立摸索之初,还是注重工人阶级而轻视农民阶级的。而以国有重工业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员工,则更是“百分之一百”的产业工人。作为一个新生的政权,在政治上(包括运用经济手段)扩大自己“主力”的发展,而相对放松了对可依靠阶级的发展,也在情理之中。另外说句,我们也是直到2004年的中央1号文件才明确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怎么能要求苏共在80年前就认识到这一点呢?</P>
2 M" m5 s* t+ d<P>其四:俄罗斯的工业基础薄弱,这是几百年沙皇俄国留下的痼疾,也是沙皇俄国被称为资本主义最薄弱的环节的重要证据。作为新生的,截然不同的政权,证明自己优越性的最好方式就是在从前旧政权跌倒的地方取得长足的进步。如同中国千百年来最大的问题是土地的高度兼并,因此土改才使得中国共产党可以取得政权并确立自己的政权稳固。</P>
9 \7 {7 c7 D  U5 `* v" {$ D& V: h<P>其五:轻工业生产的主要原料大部分来自农业生产,而重工业生产的主要原材料来自采矿业生产,因此在强调工业,忽视农业的同时,也造成了工业本身的轻重比例失调。</P>
3 e7 G( }! e! ]$ y( r<P>以上是个人不成熟的看法。</P>
, p2 [8 G' W3 J# 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4 6:42:2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7-28 17: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赞成钟爱华同志的意见。其实我在第一版说过,我对陈同志的观点不完全同意。我的修改主要只在修辞行文上,并未触及主旨和观点。                                                                阿贝尔<B></B>

本版积分规则

古拉格|手机版|Archiver|苏联主义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Template by Comsenz Inc.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Licensed( 京ICP备05048580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