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7511
注册时间2006-10-9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UID4975
|
本帖最后由 kgb1986 于 2015-1-24 13:26 编辑
8 v$ B1 k/ ]! A5 i- N: P) S, D/ Y7 P/ r* U

3 H& W4 f& M7 h& ~+ {- Y" s4 z3 }# k. P
虽然现在家里有一大堆俄罗斯糖果,以前在俄罗斯读书的时候也见过其中不少,但大多数我其实是没吃过的,所以作为一个吃货(除了巧克力之外我其实是咸党和辣党),写一点试吃报告出来,也借此机会一饱口福。这个帖主要是让大家看看俄罗斯糖果的内容和口味,说不定哪天你们去游玩的时候就想买糖了。
5 M9 e( K: H5 k+ y' j/ w
9 H+ `; B6 a# V6 @( @: {4 t我按照包装纸的文字,将糖果按照生产厂家分类后进行了试吃(一共三个人参与以确定试出的口味不会偏得太远)。看了下,主要是来自于以下几家俄罗斯糖果厂(反动乌克兰巧克力大王的糖被我坚决打倒了),都是很有特色的:1 ], P; @3 q5 k) e2 B
% A% M+ Q/ d |% ~. y$ G
/ t$ X2 p c: }* m5 x/ h
“红色十月”牌系列(从藏宝的抽屉里拿出了8000多号的十月革命勋章当道具)
2 _/ v' W7 F6 }" f. s$ y. z# c& N3 C' }4 O2 g2 O0 O, F1 R
% @7 J4 o, _! y- t
“红色十月”糖果厂是俄罗斯的老字号驰名品牌,该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51年,已经有164年的历史。主厂址现位于莫斯科市中心莫斯科河畔,克里姆林宫对面不远处,并设有一个糖果巧克力博物馆供世界各国吃货参观。沙俄的时代,糖果厂名为“Эйнемъ”。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对它实行了国有化,并更名为国立第一糖果点心厂(第一的字眼可见该厂的地位)。到1922年苏联成立时,又进一步变更为“红色十月”厂,以使其名称具有纪念意义,这一名称沿用至今。+ B2 }# B# u. v4 z
9 b( I- H p- S% h9 N* P/ ^
2 j: J4 }; }. x3 a6 x“红色十月”厂在历史上有两件事比较著名:一是在卫国战争时期,克服了各种困难,向军队--特别是空军飞行员供应了大量“近卫”和“可乐”系列巧克力,这两种巧克力适应战时需要提高了可可碱和咖啡因的含量,在保证了味道能够被接受的同时,还能一定程度上消除战斗人员的疲劳感和饥饿感。因为“红色十月”厂全体工人的杰出劳动,该厂先后7次被授予荣誉旗帜。, k1 H8 Y n' j; J% R
: F0 m- _5 M- ]0 `
$ l2 \0 |& I1 m' ^0 s* J
二就是生产出了“阿廖卡”(国内俗称大头娃娃)系列巧克力糖果。那种锡箔纸内包装包裹的一板一板“阿廖卡”巧克力其实于1966年就问世了,它黄色纸封皮上的小女孩头像一出现就受到了大家(指苏联人)的强烈喜爱,现在已经成了“红色十月”厂的最佳标志,甚至超过了原有的标志。大家喜欢这小女孩头像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有段时间,不少人误以为且相信该小女孩头像是源自加加林的女儿....总之,这就是苏联/俄罗斯的“大白兔”,人人曾喜欢,人人都有回忆。
' X% T1 k0 u7 }4 w# f* ?! C- Y
, ]9 X% H7 d* l- S' S# `& o - K4 c" ~4 o* U+ v& f" L& ?
本次试吃了“红色十月”厂的威化夹心巧克力糖,榛子巧克力糖,杏仁口味巧克力
% w- _0 L" U( }9 ~5 m& e: @
9 K! {9 a: N3 _) c% i0 s u ' R* ?+ f' H3 l+ O) ]
威化夹心巧克力糖:外裹一层牛奶含量较少的巧克力,口感类似低苦味的黑巧克力,内有一薄薄的威化夹层,糖心则是牛奶巧克力味。嚼碎后口感偏甜腻(三人里面有一人表示甜味有些重),感觉很符合高寒地区居民的口味。折成船型的小女孩头像包装纸很讨喜,让人觉得有苏式“萌”感(船型糖果包装纸确为苏联传统)。
( {3 }5 {2 y. H/ z' I% R' j" d2 L% H l3 j) F+ q( f$ K

) a6 x$ b; U, ^- ~榛子巧克力糖:长条形外观,外层依然是一层牛奶含量较少的巧克力,微微的苦味(我的感觉有细腻的粉粉的口感),里面是无果仁的榛子味牛奶巧克力软心。
0 Y+ v2 B! m3 a
' O+ P3 y$ W0 k" X! c
7 I' c& m# X; M4 C, v杏仁口味的巧克力:印有阿廖卡字样的板状牛奶巧克力,内含有碎杏仁果仁。我自己是一直很喜欢“红色十月”这种牛奶巧克力(包括其它味道),有人问起俄罗斯特产时都会建议买些,在俄罗斯也是价廉物美的大众化产品。感觉比国内的德芙那些好吃,作为牛奶巧克力,有合格的丝滑口感。$ t+ ]/ j( q5 S8 C: B
4 r1 H2 e; a2 y9 M+ i1 o i + A- H, Q# C! }1 A) ~. Z

4 M9 t+ z) _5 G“斯拉夫女人”牌(我是不是该试着一边放《向斯拉夫女人道别》一边来吃,看看有没有加成)$ S! ]. I# Z/ V3 c
2 h. i5 a- E* d3 W, {2 U: ^
这是一家位于别尔哥罗德州旧奥斯科尔市十月大街(是的,纪念十月革命的街道)的糖果厂,知名度不太大,但糖果质量和口味真心给力(稍后详细介绍)。它的历史有些小曲折:19世纪该厂的地域上就已存在糖果作坊“车间”,1929年春天,在苏联工业化期间实行国有化,然后关停一年(设备被用作它途,工人在家待业)...之后又再度动员工人,恢复工厂和生产。起初仍是比较松散的生产组织形式,1931年末才整合为组织统一的糖果厂,到1932年才正式更名为旧奥斯科尔“斯拉夫女人”糖果点心厂。# ?) O7 d- v& t# ?
9 X5 L9 K' k) F8 r% S
* y) k$ e" w' E' q
' _3 @3 n l: j( ]4 I, p该厂出品的“小牛”威化,与其说是糖果,不如说是小饼干点心,有牛奶和巧克力两种口味(看颜色和包装就可以分辨出来)。冬天来吃口感正常(我更喜欢夏天略微融化有强烈香味的威化饼),小包装对于喜欢吃威化又不想长胖的吃货来说是福音,卡通包装适合拿去逗小朋友高兴。
2 W: z) ~& m7 s! W8 T, o" q- U1 S/ V- n3 r. K. Z( _
下面这些才是我刚才提到的很给力的东西,试吃之前真没想到这样一个不太知名的厂能够生产出完全不输费列罗巧克力(可以说不分上下)的产品,可以说是业界良心了:
; n0 w* z- g* W4 \) s f
/ ^4 T% ~* ~1 H( h+ B
8 d5 T; Z+ ]$ ~# [4 i5 h% { L& Y椰蓉味白色款,你们吃过费列罗的那款白色包装巧克力就应该知道这款的味道。带有碎花生仁(碎榛子仁?)的白巧克力作糖衣,下附一层薄威化,其间是椰蓉味的白色软心,包裹着整一颗榛子。(这是我今天试吃中最喜欢的糖果。另外包装区别于其它款是向上扭转封口的。)
' K4 V8 u5 P8 T, J. v/ b9 X
) l" E$ c/ H2 j c
4 f# p- E9 w8 O+ [- z蓝色包装“新奇迹”巧克力,味道完全等同于费列罗金色包装那款,糖衣是巧克力+碎果仁+威化,内有巧克力味软心+整一颗大榛子仁!7 |7 {* i$ q6 Q8 _6 s/ U* f7 w
: {! @. {% s8 M4 R+ @- k8 W, t / t" V( Q0 T, ?; a: r! K8 u% x
红色包装“小奇迹”巧克力,觉得出这款的动机有些奇怪,“小奇迹”和“新奇迹”的明显区别之处就是前者中间的巧克力软心很大,果仁很小,但两者的价格是一样的啊。难道俄罗斯有些人还对软心和果仁的比例有特别要求?汗~~ 巧克力软心的奶味相对更重一些,颜色也更浅。
) W. _2 K- @# l* P. Z
, l7 o) s3 G B0 }; i1 U" l' P , J! N& J. Y9 x4 W2 J: J7 e
# e* u4 C: Y( z3 c5 V
最后是两款力士架巧克力糖,红色的带花生仁,绿色带榛子仁。我个人更喜欢花生那款,榛子仁那款的感觉果仁味有点“冲”。红色这款在今天试吃之前已经有人吃过,反馈都不错(尽然还是一个在军区的家伙,就这样轻易被外国糖衣炮弹打败了),自己试过之后觉得味道适中,没有多余的花生酱层让人觉得腻味(我自己是不喜欢有那一层的),饱满的花生仁比国内的不少“花生糖”实在。
/ N, X% i$ B; |* p* A: s/ P- [. J( e2 \( p$ t7 K( w

1 E# Z5 W! s9 T$ H j6 f K4 F* X此外还有以下几个系列待试吃,明天继续。
$ t4 p: O5 C5 U. D2 p- r4 g' B7 }/ H3 [# U/ {' d5 k- Q
7 P& Q1 e% V5 _1 m4 H
ABK系列
! l$ `/ l5 `, b9 ~& ^* W( [) Y3 p5 ]- l( k8 I2 T+ J2 f
) K7 L$ w5 v$ B7 ~" f7 [$ o0 Z% y
以及其它俄罗斯厂的糖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