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主义论坛(新版)

 找回密码
 申请成为苏联主义新会员
查看: 1877|回复: 19

[公告]我提议的《俄苏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纲要》总提纲已完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15 11:3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提议的《俄苏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纲要》总提纲已完成</P>
, @, p1 @' @$ x) H! P<>由我耗费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搜刮进大脑中所有的苏联印象,终于整理而成</P>
( {8 L" E; `4 J6 A<>我希望我们的《俄苏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纲要》能够最后成书,通行于世,纠正苏联、共产主义在现实的妖魔化情况,但这需要大家摒弃无用的争论,多放一些心思来,不要雷声大雨点小,如果这本书能够出来,将是我们苏联主义网和共产主义者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所以,我希望我们这些天天喊共产主义万岁的人,把你们的激情,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拿出来,我们来向世人展现一个真实的苏联,一个真实的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P>
" x7 W9 P" G; }3 J2 Q" l! N, R<>最后,有气无力的再喊一声,“乌拉!”</P>
 楼主| 发表于 2009-2-15 11:3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言</P>第一篇、前苏维埃时代</P>第一章、近代欧洲概述</P>一、工业革命与君主国改革</P>1、 工业革命与君主国改革</P>2、 重商主义和自由主义</P>二、革命时代</P>1、 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与维也纳体系</P>2、 1848年革命与巴黎公社</P>三、帝国时代</P>1、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P>2、 帝国主义世界格局</P>3、 第一次世界大战</P><></P>9 |% B+ u* N' S0 D! d! F
第二章、近代俄国概述</P>一、农奴制与俄国改革</P>1、 农奴制</P>2、 俄国改革</P>(1) 彼得一世改革</P>(2) 叶卡特琳娜二世改革和普加乔夫起义</P>(3) 亚历山大一世时代</P>二、民粹派和俄罗斯帝国主义</P>1、民粹派与“民族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觉醒<p><p>(1)“叛逆贵族”和民粹主义的形成<p><p>(2)十二月党人起义<p><p>2、帝国主义的俄国<p><p>(1)克里米亚战争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p><p>(2)俄国帝国主义社会形态<p><p>三、东正教和新思想<p><p>1、东正教基本形态和影响<p><p>2、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论争<p><p>3、恰达耶夫和普希金的论争<p><p>4、列夫·托尔斯泰<p><p>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俄罗斯帝国的没落<p><p>1、马克思恩格斯与俄国民粹派<p><p>2、普列汉诺夫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立<p><p>3、日俄战争和1905年起义<p><p>4、一战中的俄国和二月革命<p><p><p><p><p><p><p><p>
 楼主| 发表于 2009-2-15 11: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篇、苏维埃时代<p></p></P>第一章、重要政治人物介绍<p></p></P>一、普列汉诺夫<p></p></P>1、普列汉诺夫<p></p></P>2、普列汉诺夫“政治遗嘱”考究<p></p></P>二、老布尔什维克<p></p></P>1、列宁<p></p></P>2、斯大林<p></p></P>3、托洛茨基<p></p></P>4、斯维尔德洛夫<p></p></P>5、克鲁普斯卡娅</P>6、伏龙芝</P>7、克雷连科</P>8、季诺维也夫</P>9、加米涅夫</P>10、布哈林</P>11、李可夫</P>12、图哈切夫斯基</P>13、捷尔任斯基</P>14、伏罗希洛夫</P>15、布琼尼</P>16、加里宁</P>17、奥尔忠尼启则</P>18、米高扬</P>19、莫洛托夫</P>20、基洛夫</P>21、布柳赫尔</P>22、叶戈罗夫</P>23、古比雪夫</P>24、布勃洛夫</P>25、明仁斯基</P>26、拉狄克</P>27、皮达可夫</P>28、波德沃伊斯基</P>29、卢那察尔斯基</P>30、夏坚科</P><p> </p></P>一、斯大林近卫军</P>1、  日丹诺夫</P>2、  赫鲁晓夫<p></p></P>3、  布尔加宁<p></p></P>4、  马林科夫<p></p></P>5、  卡冈诺维奇<p></p></P>6、  维辛斯基<p></p></P>7、  李维诺夫<p></p></P><p> </p></P>二、勃列日涅夫时代</P>1、  勃列日涅夫</P>2、  柯西金<p></p></P>3、  苏斯洛夫<p></p></P>4、  安德罗波夫<p></p></P>5、  契尔年科<p></p></P>6、  葛罗米柯<p></p></P>7、  谢列平<p></p></P>8、  戈尔巴乔夫<p></p></P>9、  波德戈尔内<p></p></P>10、亚纳耶夫<p></p></P>11、克留奇科夫<p></p></P>12、吉洪诺夫<p></p></P>13、雷日科夫<p></p></P><p> </p></P>五、苏联将帅<p></p></P><p> </p></P><p> </p></P>第二章、列宁时代<p></p></P>一、第二国际的成立与分裂<p></p></P>1、第二国际的成立<p></p></P>2、第二国际的分裂<p></p></P>3、布尔什维主义的诞生<p></p></P>二、布尔什维克党的诞生<p></p></P>1、社会民主工党二大<p></p></P>2、老布尔什维克的活动<p></p></P>3、《火星报》和维也纳《真理报》<p></p></P>三、十月革命<p></p></P>1、二月革命后的俄国<p></p></P>2、四月提纲和七月事件<p></p></P>3、十月革命<p></p></P>4、苏维埃政府的成立<p></p></P>四、布列斯特和约和国内战争<p></p></P>1、布列斯特和约<p></p></P>2、国内战争<p></p></P>3、对波战争<p></p></P>五、苏俄的巩固和苏联的诞生<p></p></P>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p></p></P>2、国内叛乱和新经济政策<p></p></P>3、筹备苏联成立<p></p></P>六、共产国际的诞生<p></p></P>1、一战后的欧洲革命<p></p></P>2、共产国际的成立<p></p></P>七、晚年列宁<p></p></P>1、列宁遇刺<p></p></P>2、援助中国革命<p></p></P>3、“归还东北”问题的探究<p></p></P>4、列宁逝世<p></p></P>5、列宁遗嘱<p></p></P>6、列宁时代的中央政治格局<p></p></P>八、列宁主义的影响<p></p></P><p> </p></P>第三章、斯大林时代一:苏联崛起<p></p></P>一、驱逐托洛茨基<p></p></P>1、托洛茨基的思想<p></p></P>2、驱逐托洛茨基<p></p></P>二、计划经济<p></p></P>1、斯大林体制<p></p></P>2、至斯大林时代苏联宪法沿革<p></p></P>3、斯大林时代的苏联社会<p></p></P>4、斯达汉诺夫运动<p></p></P>5、五年计划<p></p></P>6、斯大林体制评述<p></p></P>三、大清洗<p></p></P>1、大清洗前兆:扳倒季、加<p></p></P>2、基洛夫遇刺<p></p></P>3、大清洗高潮一:布哈林的倒台<p></p></P>4、大清洗高潮二:老帅的结局<p></p></P>5、大清洗后果<p></p></P><p> </p></P>第四章、斯大林时代二:伟大的卫国战争<p></p></P>一、苏联战前实力介绍<p></p></P>二、斯大林的外交博弈<p></p></P>1、断交高潮<p></p></P>2、经济危机中的博弈<p></p></P>3、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p></p></P>4、祸水西引<p></p></P>5、苏德互不侵犯条约<p></p></P>6、苏法、苏捷结盟<p></p></P>三、战前准备<p></p></P>1、西班牙内战<p></p></P>2、苏芬战争<p></p></P>3、对话西方和东方战线<p></p></P>4、诺门坎战役<p></p></P>5、苏日中立条约<p></p></P>6、对华援助考证<p></p></P>四、防御阶段<p></p></P>1、猝不及防<p></p></P>(1)战争警报<p></p></P>(2)保卫布列斯特要塞<p></p></P>(3)敖德萨保卫战<p></p></P>(4)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p></p></P>(5)保卫祖国<p></p></P>2、基辅惨败<p></p></P>3、斯摩棱斯克失利<p></p></P>4、莫斯科保卫战<p></p></P>5、列宁格勒保卫战<p></p></P>6、工业东移<p></p></P>五、转折阶段<p></p></P>1、红军1942年初的冬春攻势<p></p></P>2、德军夏季攻势<p></p></P>3、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高加索保卫战<p></p></P>六、收复阶段<p></p></P>1、红军1943年春季攻势<p></p></P>2、德军1943年夏季攻势<p></p></P>3、库尔斯克会战<p></p></P>七、挺进阶段<p></p></P>1、十次斯大林突击<p></p></P>2、德黑兰会议<p></p></P>3、雅尔塔会议<p></p></P>八、总攻阶段<p></p></P>1、柏林战役<p></p></P>2、会师易北河<p></p></P>3、布拉格战役<p></p></P>4、波茨坦会议<p></p></P>5、胜利大阅兵<p></p></P>九、对日作战<p></p></P>1、出兵东北<p></p></P>2、和平撤军<p></p></P>十、争议事件<p></p></P>1、强迁民族考察<p></p></P>2、“兵临城下”电影考察<p></p></P>3、“纵火者训令”真相<p></p></P>4、《二战秘密档案》考察<p></p></P>5、朱可夫回忆录和莫洛托夫访谈录争议<p></p></P>6、苏军“暴行”考察<p></p></P>(1)布达佩斯事件考察<p></p></P>(2)“苏军对德国百万妇女施暴”考察<p></p></P>(3)“苏军祸乱东北”考察<p></p></P>7、蒙古问题<p></p></P>8、“租借法案”的作用<p></p></P>9、共产国际的解散<p></p></P>10、苏德宣传机器的夸张和事实<p></p></P>11、西方抹杀苏联战争作用和事实<p></p></P><p> </p></P>第五章、斯大林时代三:战后复兴<p></p></P>一、四五计划<p></p></P>二、冷战揭幕<p></p></P>1、斯大林答记者问<p></p></P>2、抨击“铁幕演说”<p></p></P>3、柏林封锁<p></p></P>三、针锋相对<p></p></P>1、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p></p></P>2、社会主义阵营的初步形成<p></p></P>3、莫洛托夫计划和经济互助委员会<p></p></P>4、援助中国<p></p></P>5、原子弹试验<p></p></P>6、遏制霸权<p></p></P>7、对西欧共产党的支持<p></p></P>四、高度警惕<p></p></P>1、东欧体制的统一和驻军<p></p></P>2、开除南斯拉夫<p></p></P>3、希腊革命的失败<p></p></P>五、朝鲜战争<p></p></P>1、援助朝鲜<p></p></P>2、默许战争<p></p></P>3、顾虑出兵<p></p></P>4、空军支援<p></p></P>5、外交斡旋<p></p></P>六、晚年斯大林<p></p></P>1、斯大林晚年的冤案<p></p></P>2、斯大林死后的安排<p></p></P>3、斯大林逝世<p></p></P>七、斯大林佚闻<p></p></P>1、斯大林语录<p></p></P>2、斯大林逸闻<p></p></P>八、评价斯大林<p></p></P>1、著名评价<p></p></P>2、评价大清洗<p></p></P>3、评价卫国战争<p></p></P>4、人民的评价<p></p></P>5、斯大林主义及其影响<p></p></P>6、评价斯大林体制<p></p></P>九、斯大林时代的文艺<p></p></P>十、苏中结盟<p></p></P>1、苏联承认新中国<p></p></P>2、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p></p></P>3、斯大林时代对中国的援助和军事支援<p></p></P>
 楼主| 发表于 2009-2-15 11:45: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马林科夫-赫鲁晓夫时代<p></p></P>一、斯大林逝世时的苏联经济政治格局<p></p></P>二、赫鲁晓夫权力的初步巩固<p></p></P>1、扳倒贝利亚<p></p></P>2、大清洗冤案的平反诉求<p></p></P>三、苏共二十大<p></p></P>1、秘密报告<p></p></P>2、秘密报告的影响<p></p></P>3、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p></p></P>四、赫鲁晓夫改革<p></p></P>五、苏联外交的转折<p></p></P>1、朝鲜战争的结束<p></p></P>2、与南斯拉夫的和解<p></p></P>3、华沙条约的成立<p></p></P>4、“苏美合作,主宰世界”<p></p></P>六、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大会</P>1、赫鲁晓夫的困境</P>2、莫斯科会议和莫斯科宣言</P>七、赫鲁晓夫访美</P>八、从中苏同盟到中苏论战</P>1、苏联对中国的继续援助</P>2、苏联从中国东北撤军</P>3、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P>4、中苏交恶<p></p></P>5、中苏论战<p></p></P>九、从针锋相对到美苏争霸<p></p></P>1、援助越南人民斗争和古巴革命<p></p></P>2、援助东欧和朝鲜建设<p></p></P>3、日内瓦会议<p></p></P>4、支援亚非拉反帝独立斗争<p></p></P>5、苏美英禁核会议<p></p></P>6、从敌对到接触,承认西德<p></p></P>7、赫鲁晓夫思想的转变<p></p></P>8、柏林墙事件<p></p></P>9、古巴导弹危机<p></p></P>十、赫鲁晓夫时代的解冻文艺<p></p></P>十一、赫鲁晓夫下台<p></p></P>十二、看待赫鲁晓夫时代<p></p></P>1、评价马林科夫的改革思维<p></p></P>2、评价赫鲁晓夫和赫鲁晓夫时代<p></p></P><p> </p></P>第七章、勃列日涅夫时代<p></p></P>一、勃列日涅夫的上台<p></p></P>1、苏联1960年代中期的政治局格局<p></p></P>2、权力平衡的产物<p></p></P>3、平庸的领导人<p></p></P>4、中央权力分配<p></p></P>5、集体领导<p></p></P>二、政治斗争<p></p></P>1、谢列平的威胁<p></p></P>2、扳倒谢列平<p></p></P>3、新政治领导格局<p></p></P>三、勃列日涅夫的改革<p></p></P>1、改革思想<p></p></P>2、实际收效<p></p></P>3、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的综合国力考察<p></p></P>四、中苏冲突<p></p></P>1、周恩来访苏和中苏关系的继续恶化<p></p></P>2、中苏冲突<p></p></P>(1)珍宝岛事件<p></p></P>(2)新疆冲突<p></p></P>3、柯西金访华<p></p></P>4、文化大革命和苏中的继续对立<p></p></P>5、中苏领导人缓和的新姿态<p></p></P>五、苏联的“输出革命”<p></p></P>1、捷克斯洛伐克事件<p></p></P>2、苏联对亚非拉的扩张<p></p></P>3、埃索战争<p></p></P>4、苏联在欧洲的政策和战备<p></p></P>5、苏联的全球战略<p></p></P>六、苏联全盛时期经济考察<p></p></P>七、苏联战后科技发展<p></p></P>八、阿富汗战争<p></p></P>九、1980年奥运会<p></p></P>十、苏攻美守<p></p></P>1、苏美新阶段的全球政策<p></p></P>2、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全球政治格局<p></p></P>3、苏美武器条约<p></p></P>4、苏军的全球行动<p></p></P>十一、勃列日涅夫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p></p></P>1、苏斯洛夫的工作<p></p></P>2、安德罗波夫无所不在的克格勃<p></p></P>3、苏联的思想教育工作考察<p></p></P>十二、领导人的辞世<p></p></P>1、 柯西金逝世<p></p></P>2、 苏斯洛夫逝世<p></p></P>3、 勃列日涅夫逝世<p></p></P>十三、勃列日涅夫时代的政治僵化</P>十四、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社会和文艺<p></p></P>十五、评价勃列日涅夫时代<p></p></P><p> </p></P>第八章、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时代<p></p></P>一、安德罗波夫的改革<p></p></P>二、安德罗波夫的逝世和契尔年科的改革<p></p></P>三、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时代的对华关系<p></p></P>四、美国星球大战和美苏僵持<p></p></P>五、评价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时代<p></p></P><p> </p></P>第九章、戈尔巴乔夫时代<p></p></P>一、苏联综合国力的下滑<p></p></P>二、苏联战略的收缩<p></p></P>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p></p></P>1、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p></p></P>2、政治改革<p></p></P>四、阿富汗撤军<p></p></P>五、中苏关系正常化<p></p></P>六、东欧剧变<p></p></P>1、苏联从东欧撤军<p></p></P>2、东欧剧变<p></p></P>3、东欧剧变原因及其新考察<p></p></P>七、苏联解体的序曲<p></p></P>1、苏联国内动荡<p></p></P>2、波罗的海三国独立<p></p></P>3、联盟开始松散<p></p></P>八、八一九事变<p></p></P>1、八一九事变<p></p></P>2、八一九事变的影响<p></p></P>3、失败原因<p></p></P>九、苏联解体<p></p></P>十、戈尔巴乔夫时代的社会、思想和文艺<p></p></P>十一、评价戈尔巴乔夫<p></p></P>十二、苏联解体的政治灾难<p></p></P><p> </p></P>第十章、中苏关系<p></p></P>一、沙俄对华的侵略<p></p></P>1、尼布楚条约<p></p></P>2、清朝前期的中俄关系<p></p></P>3、土尔扈特回归<p></p></P>4、沙俄在亚洲的扩张<p></p></P>5、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和伊犁战争<p></p></P>6、清末中俄关系<p></p></P>二、列宁时代<p></p></P>1、中国团纪事<p></p></P>2、国内战争中红军在远东的行动<p></p></P>3、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始末<p></p></P>4、苏联援助和国民革命<p></p></P>(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p></p></P>(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p></p></P>(3)中共“三大”和孙中山改组</P>(4)国共合作和黄埔军校<p></p></P>(5)鲍罗廷和黄埔军校的思政工作<p></p></P>(6)广州的巩固和东征<p></p></P>(7)布柳赫尔与苏联军事代表团<p></p></P>(8)东征和北伐<p></p></P>(9)苏联实物援助纪事考<p></p></P>(10)列宁时代苏联对华政策考<p></p></P>三、斯大林时代<p></p></P>(一)中华民国时期<p></p></P>1、国民革命的失败和中苏交恶<p></p></P>(1)苏联政策的失误<p></p></P>(2)分共和李大钊被害<p></p></P>(3)中东路事件和苏中冲突<p></p></P>(4)苏中断交<p></p></P>2、苏联对中国共产党的援助<p></p></P>(1)持续的实物援助<p></p></P>(2)共产国际的代表<p></p></P>(3)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中国政策的失误<p></p></P>(4)西安事变考<p></p></P>(5)革命与反革命在新疆的角力<p></p></P>3、苏联对抗日战争的支援<p></p></P>(1)苏联援助抗日联军史<p></p></P>(2)苏联对国民政府的援助<p></p></P>(3)苏联对国共冲突的调停<p></p></P>(4)出兵东北,驱逐日寇<p></p></P>4、苏联对解放战争的支援<p></p></P>(1)驻军东北,移交中共<p></p></P>(2)实物援助<p></p></P>(3)对解放战争的支援与失误<p></p></P>(4)筹备新中国的援助<p></p></P>5、蒙古问题<p></p></P>(1)沙俄策动蒙古独立<p></p></P>(2)苏俄国内战争时期的蒙古<p></p></P>(3)取消独立和北洋政府的软弱<p></p></P>(4)蒙古革命和独立<p></p></P>(5)苏蒙联军对日遭遇战<p></p></P>(6)苏联援助下的蒙古抗日<p></p></P>(7)苏联对远东的顾虑和蒙古完全独立<p></p></P>(8)唐努乌梁海问题<p></p></P>(二)新中国时期<p></p></P>1、中苏建交和结盟<p></p></P>(1)刘少奇访苏和斯大林道歉<p></p></P>(2)毛泽东访苏<p></p></P>(3)苏联对抗美援朝的支持<p></p></P>(4)苏联对国民经济恢复的援助<p></p></P>(5)苏联对抗击美蒋袭扰的支持<p></p></P>(6)苏联对中国政治体制的建议<p></p></P>(7)斯大林逝世<p></p></P>四、马林科夫-赫鲁晓夫时期<p></p></P>1、对华援助“一五”计划<p></p></P>2、对中国社会主义体制诞生的支持<p></p></P>3、苏联从中国撤军和移交设备<p></p></P>4、苏联继续援助的“二五”计划<p></p></P>5、中共对苏共“二十大”和处理东欧事件的态度<p></p></P>6、毛泽东出席莫斯科大会<p></p></P>7、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p></p></P>8、伏罗希洛夫访华和赫鲁晓夫访华<p></p></P>9、苏联撤走援助<p></p></P>10、苏联在“三年自然灾害”中的援助考<p></p></P>11、苏美英禁核会议和中国核武试验成功<p></p></P>12、中苏论战<p></p></P>13、中苏的继续接触和对立<p></p></P>五、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时代<p></p></P>1、周恩来访苏和中苏关系的继续恶化<p></p></P>2、中苏冲突<p></p></P>(1)珍宝岛事件<p></p></P>(2)新疆冲突<p></p></P>3、苏联内部对华态度的分歧<p></p></P>4、柯西金访华<p></p></P>5、文化大革命和苏中的继续对立<p></p></P>6、1959年苏联表团访华和全球临战<p></p></P>7、苏联和中美关系正常化<p></p></P>8、苏联陈兵中苏边境考<p></p></P>9、对立中的继续接触<p></p></P>10、中苏在对外援助中的默契和冲突<p></p></P>11、中国对1980年奥运会的抵制<p></p></P>12、中苏领导人缓和的新姿态<p></p></P>六、戈尔巴乔夫时代<p></p></P>1、中苏对话<p></p></P>2、关系正常化三部曲<p></p></P>3、中苏经济交流考<p></p></P>4、苏东剧变对中国的冲击<p></p></P>
 楼主| 发表于 2009-2-15 11:46: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章、苏联共产党组织结构# A' Q6 G; u2 U
9 a# U/ M" r" v
7 n. ^. y& v# ^' {- m2 F- N
<p>1 ~6 c& z* _( o1 d3 V
<p>: N; A5 `2 u9 A) t; z
<p>第十二章、苏联政府组织结构
' h& U4 \* V& q* a/ x. Z' D<p>
+ y; F, ]4 g& m& T4 b( [9 F6 `; `<p>+ ]- K8 v6 P  s) H
<p>
: K1 x: ^4 `# V$ N6 z<p>第十三章、苏联军事
% s" ?3 a" `# s2 r" {<p>
4 s, h2 t; F, E<p>(拟由柯巴、炮帅、高鹏、云不会哭主持,要尽量反映苏联的战争历史、军事经验、装备沿革、军队历史、军事学科、技术更新、战略战术、军队建设、军队军人制度、勋章制度、军服沿革、近卫军历史、军乐历史、阅兵盛况、军事学院建设和军事政治思想工作等)
! K' ?' m1 J& o$ c<p>' z% _, u9 w" e( p- Q; P
<p>
- i9 \; }$ n6 h2 N3 N( Q<p>
* a5 r" g. T- d( G) t+ S5 g4 d<p>第十四章、托洛茨基与斯大林的恩怨! l0 ?+ q" Q9 {$ ~
<p>& ?& _+ C8 l4 m5 ]
<p>
; U9 A% _5 J$ P<p>
3 |0 J6 K  n* g5 n<p>第十五章、俄罗斯和波兰的恩恩怨怨
* B1 w& u4 K: k4 E# G' q; ]# ^<p># O" Y: ?' p# F6 v: ^
<p>一、中世纪结束时的波兰和基辅罗斯
/ v( s/ t3 L# s1 U% e# B1 T- x8 n# {<p>' T. q: y, T" e7 Z" a
<p>1、波兰和基辅罗斯的兴起3 Y/ Q6 s9 H& `# N$ v& |! v$ U( q
<p>( c, X. \% H7 a8 {5 L
<p>2、基辅罗斯的灭亡6 p& ~( j8 b8 T1 A
<p>* Y: p" M) s% q1 \
<p>二、蒙古时代的波兰和俄罗斯
, d0 ^) s& N3 r+ T' J<p>$ F+ J. ?/ U2 X% p- e% d8 @3 c
<p>1、蒙古对波德联军的战争
! u8 c% H# a! c, I<p>2 B2 n2 s4 i5 c; d& [
<p>2、蒙古对俄罗斯的统治和莫斯科公国的独立
) q  P, q6 R" n8 ~<p>! U( i4 u- G2 e; C- I* b
<p>三、条顿时代的波兰和俄罗斯
0 Q, |; c, E0 q- |+ f<p>" K: A! \, C9 A% j) T
<p>1、条顿历史
' e0 B/ M4 A/ L* E* K/ D<p>
, p' O! i6 A5 w$ x+ C<p>2、条顿和俄罗斯的战争
/ V5 s$ d9 U- B* B* v<p>1 Y9 r- ~3 A: ~! c: L5 Y
<p>3、条顿和神圣罗马帝国对波兰的侵略- F% _* ^/ b% F" Y7 @1 c9 F; F
<p>
( q# F7 X; [2 x<p>四、立陶宛时期的波兰和俄罗斯
# L+ g3 r8 F( `5 H2 Y<p>
6 D; i' ^; D9 b<p>1、波兰-立陶宛的卢布林合并
: m" U$ l% S( Y3 x& \0 }' C<p>
# G* I; U$ e8 X; u& [* k" O$ C7 ?<p>2、波兰对普鲁士的压榨4 ]( A, T: A5 @! s# s: f+ N
<p>5 w; c7 J% x+ s4 q
<p>3、波兰对俄罗斯的侵略
, }$ `6 [' L! g: `<p>
' v& i8 |9 T% H/ Z) R) d<p>五、斯拉夫时代的波兰和俄罗斯# d3 K) z6 q/ D; V4 H- c! I
<p>" W" _4 }6 s* b1 g7 `
<p>1、乌克兰起义和俄罗斯的反击' d6 p1 [  K6 A" Z) Z& R. T$ C
<p>
! R9 w- S$ {. i, b9 E% E<p>六、波兰灭亡
  S6 }0 K, B! N- ^- y+ z8 `<p>9 |8 L' B7 x& o4 j2 k. S9 B6 ^
<p>1、波兰王位战争8 r: o: P. Z6 w0 R* ]3 f/ F
<p>- E* y7 ?. d2 h
<p>2、三次瓜分波兰
( z+ W* z, g" l! b2 g<p>: f. o5 H9 y4 @0 f3 T5 w/ L, e, h
<p>3、拿破仑时代的华沙大公国# b, d; |, X+ p6 K
<p>
# s* v9 D+ w8 a) H& j; H3 S<p>4、波兰王国的最后终结
$ K) K" w; D; _6 k& ]4 N2 U<p>/ b7 n$ r% z% V3 h7 P
<p>5、宗教冲突与波兰灭亡$ d9 j" g- X) I9 w. `* v) `) P. M
<p>5 a3 z7 P: j3 }" ?
<p>6、波兰统治者的梦想
: w, Y, s$ E7 t" _1 ]<p>
5 ?: w( V. D( P* b<p>7、殖民地时代的波兰% p' x8 y- _- g2 ~4 i$ f0 V& D
<p>5 N6 ~9 v) {; Y0 S+ E
<p>七、波兰的复国
4 x9 D/ ?: v# l* \/ B! q5 A2 d<p>+ `5 ?# K- z8 G: a4 J, w
<p>1、十月革命和波兰
) P4 j0 Y/ [. s9 D5 |<p># [9 G) a+ ?; d9 ]+ v, K
<p>2、波兰的独立和寇松线
, T* V! f1 r/ {<p>
' B+ w: ^) ]4 N. }9 |* Y9 M# P<p>八、苏俄的自卫
# @% h  G' b, a9 o! Q' j/ E<p>* m5 I0 R, T8 p- ^
<p>1、苏维埃政府对波兰独立的态度
, H$ w& j5 s8 [<p>
) |7 n3 H: ~$ P  N: q! a7 Y( m  c<p>2、波兰的侵略和意图
1 e5 m! t4 Z; F8 A4 H, X6 U* b$ ~<p>+ j4 C$ e4 s) s  h. ?7 [
<p>3、苏波战争; t. P2 v$ F3 ~2 V+ ~4 t8 g
<p>6 h" F1 T  l+ G. R# i% l, _9 O
<p>九、走向灭亡的波兰
2 @  f3 W) Q4 g# e9 z<p>% w* b/ B5 O* i- A5 q' u2 j( A  K0 \
<p>1、一战后的波兰
5 n6 [- E, h' Y<p>
5 Q8 v5 ]3 y3 Y7 n" D# d$ p<p>2、波兰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p. p5 x% s3 C: b8 F" o) `
<p>: {6 X0 D1 T; q. b; n) b# m
<p>3、波兰的战争准备( Z3 z1 u' f4 g; X. V( U
<p>  I  E  Z. |: l
<p>4、苏联的战争准备和谈判的破裂
' e; T2 D  _. o# m) D( q- ]<p>8 o+ @" w' @# H- m* V! }' i
<p>5、德国入侵波兰和东方战线
) n3 y$ f2 a- r' H: E) ]1 i6 w% w<p>
5 ]- b* L/ k( i2 ~" U2 K9 H% H<p>十、苏波龃龉
! a3 M9 n1 i. X5 D+ i7 |<p>; z) e# T" ~" Z( W7 t* I$ h" @
<p>1、“卡廷”事件和考察! F# C5 @& w  U9 c  \; G
<p>
* J9 b* v2 Q' \+ d<p>2、华沙起义考察( o: P+ w# O$ a6 |- x7 C
<p>
0 s& G1 {. _" O  O3 p<p>十一、社会主义波兰和苏联$ ~2 z' F# p" J6 S8 H; r& W" m
<p>
: C' E& r- T0 [<p>1、波兰人民军的成立
# ?# C% Y) B- {7 y; Q4 ^& T<p>; C# l- C/ k$ N7 Z, Z
<p>2、红军解放波兰和波军参与柏林战役
6 q/ g* Y( \$ {6 [<p>
( p5 b- G: ~( A( k* o# V. c% U<p>3、波兰新政府的成立和苏联的影响
) ^3 ^6 N6 P- m7 d<p>
  A6 C0 q2 Q$ ?9 q6 F0 R<p>4、波兹南事件8 H; U+ F0 j; S9 Z2 i4 V
<p>
7 l3 Y0 |  b  O! X/ V5 N' L  l<p>5、苏联对波兰的援助
9 X* R( v! x, a  A7 q<p>$ S4 i1 T$ P8 X  U
<p>6、波兰在社会主义阵营的角色
! {. G& ^) `3 C: V: h" B8 R# ^4 {<p>
/ v8 q7 v1 g  a0 h- ]7 V<p>. X% K/ z+ k9 A' i
<p>  a, u, B' c( X% d3 r8 D
<p>第十六章、苏联的社会和人民权利建设
7 n  T  y) G" C<p>4 Y2 T. Q# X% g4 T' R, g
<p>
  p3 W! C" L5 C1 I# ]' r0 a6 n- t! X<p>5 x4 r6 u% j/ m7 ?4 K, @4 B% U
<p>第十七章、克格勃史$ o9 K+ D3 f' b6 i/ v6 J  M
<p>
0 L/ t4 W8 E2 u1 T- w3 O. r$ h<p>8 C) ]& E/ H1 C7 k
<p>  K  i% l" ~' j' U( {
<p>第十八章、现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概述
$ ]* C% M+ z, X, l" t4 W9 G<p>+ W2 g( \8 m$ p* z$ L
<p>6 \' I# u4 D5 @5 V  K
<p>% k: }% q# P6 W: R8 U8 m
<p>第十九章、苏联对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
7 k4 l+ p; x2 F- }+ `8 L3 V' i<p>0 N# N$ C: `2 S9 i  H+ h! c
<p># k# Z8 Z+ c- c" |: A9 J1 d
<p>4 W3 y6 F# V$ a, p( n. W1 t
<p>第二十章、苏联的意义, q9 D6 s& Q5 q* u/ a
<p>/ F3 m  m0 K/ R$ U# E7 {/ r) s
<p>  e! c! N0 h! f) ?' v' @+ s8 C+ M& E/ i
<p>
( p7 [$ D9 U2 U' {- I7 K- e<p>第二十一章、苏联外交态度
5 ]  d$ J# b* d8 z/ Y0 P<p>% E' }! P4 b  H: E
<p>一、苏联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支持: d- e) o0 I0 _  j4 H
<p>( u( O2 A+ f! h* w3 i
<p>二、苏联对资本主义内斗的态度) e* ~! c: I7 P0 i8 {" V
<p>1 j. J/ n0 T7 X1 y% e) F
<p>三、苏联对民族民主斗争的支持! R: N& A8 |8 S/ q9 ]0 w) f
<p># q0 p& u9 K% c1 o
<p>四、共产主义传播革命与国家观念的缺失& a" Q1 f! f" i+ `" ], i
<p>, J6 Z- w0 |0 F4 ]$ ^( i- |
<p>
4 ]4 G: I9 y  H; R4 R<p>4 L4 H* V& i( `3 s* l$ e
<p>第二十二章、苏联的文化建设
( F" U! @* k4 G1 @<p>
  v8 `5 X" H' {; _. S0 V<p>(需包括物理化学工程学等理工科学、史学、数学、哲学、建筑学、美学、生物学、政治经济学、农业工业技术理论、语言学、教育学、体育和学院建设等)% L/ T9 ^* w( ^( B8 F
<p>
% Y" [9 V; q8 W* a4 u<p>附录:共产党宣言
" ^, r2 u0 N0 e; y; x5 R<p>
: [8 q( q* U: j3 C0 i<p>
+ K+ A9 d; N  c. R) k' B<p>
) K5 n% Q3 d9 ^3 r. F% ^<p>" d4 x' r' c/ o; y, A/ G
<p>: ?# r! N& g& A
<p>第三篇、后苏维埃时代  b3 n) e) f; V! V- o& Y  B% W
<p>
2 n' G+ u0 W( J3 R<p>第一章、苏联共产党的继承者& H3 v. ]. E* |. o% v
<p>
" l4 ?1 b6 F3 U<p>第二章、俄罗斯共产党——共产主义新势力
$ T/ J& _4 {" u+ n/ R<p>( v0 u/ F& r* C
<p>第三章、俄罗斯共产主义政党新形势
9 q3 O5 e* y7 H$ n<p>! p: b: c" `7 I1 M( ~' k
<p>第四章、白俄罗斯的回归苏维埃之路
1 _  f. z7 M8 C3 P<p>
$ v( H: E6 |0 i6 N* t<p>第五章、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左派分布考察
) T& z0 q# G. z$ u: `<p>, [4 ?  h7 h4 u+ ~7 i$ n" }7 y
<p>: X" {, [- u5 Z' i6 Q1 x8 c2 g
<>第六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新形势</P>  t7 _" q6 W$ j
<>第七章、名人介绍</P>
5 T5 w2 d7 _5 `<>一、久加诺夫</P>
  p7 K9 t$ z! j, x# X+ B" m  J$ U* ?<>二、舍宁</P>
3 i' z. M' q/ b4 b/ [$ K5 S" A<>三、安德烈耶娃</P>
8 ~- d: g0 G* m9 G3 S<P>四、卢卡申科</P># d9 M& A2 @: N  {2 z) W, A* G
<P>。。。。</P>
9 I  N* P" R4 [+ @0 H/ a, g<P>(这个交给麦田吧,汗)</P>
( t$ I& _- c4 C- Q, J$ M4 W<p>
1 M+ ~, a# O8 b- j3 J( m- v  Q<p>建议参考书:; G5 J5 L# c* r6 @9 p4 Y
<p>
6 U/ X$ P) {+ v% E( E/ H<p>苏联史纲" |- Y- Q* B. A/ ]+ ]9 Y
<p>7 _7 Z' Y: H$ d: M7 ]
<p>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B6 m8 U+ x" R  p. O9 b8 K
<p>8 V; Q8 [, i) s- O
<p>列宁全集
$ a; v$ n4 l3 Q0 C% y; i<p>
& ]- u' v3 r& l  ]<p>资本论% K9 o6 r% r7 n, J
<p>
' j0 M" F3 F# \7 c6 c; q<p>共产党宣言9 G1 j  _; f8 i- o: K/ z  J0 `8 S! |
<p>
, J+ @- ~/ i, O# N' s- ~: Q<p>国家与革命
/ C1 r/ c" k. V<p>
$ E  d6 }5 h7 F9 p" Y2 m) j<p>斯大林文集" g, m- h4 b8 V! m: S- g
<p>
5 n0 G3 L- t- H' ^<p>大元帅斯大林1 ^- q* T( J. B
<p>. _- l: Z8 Z8 J+ k" [! x$ `$ D
<p>斯大林时代
  B  p# Q; y4 W5 m% A<p>
4 K& ]0 |( K2 [  u0 u; h7 K<p>苏联大百科全书
  _" n7 `7 F" K& E- _, h<p>2 R: P5 R) t3 P- m2 R$ N7 i
<p>联共(布)当时教程6 g4 y7 q9 S; T5 L% Z5 `) O
<p>
1 |  V. U2 A4 t: H' c<p>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 p3 I! f; z2 x0 C5 k, t$ E2 o8 v& D) p
<p>
. c' W) c* M) \; b( V/ A<p>安德罗波夫言论选集% t4 z6 Y6 H4 d. }' _2 Q0 [3 G
<p>
+ M8 h+ ~' p% y; ~- ]) Z9 i<p>。。。。。。。。。。5 }. J; t6 B/ |4 l
<p>8 G" q, X- @/ q' V- ~6 u
<p>(想的脑袋瓜子疼,还是大家补充吧), x% q4 Q5 G  E! K$ L
<p>
& [- O! Q7 ^7 ]<p>(文艺仅涵盖文学和艺术,其他的统一到文化章里)( G" |! ?; T3 j* K, ~8 T. c# {- v) _
<p>
& @! U8 [# t$ Q% h' }6 z<p>
! a+ T$ Y8 P7 U( `+ k<p>
3 Y0 A/ h9 O: Y  H' ]<p>
 楼主| 发表于 2009-2-15 11:47: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请中央委员和同志们补充</P>
: a2 d$ Z' v6 V7 |% B& v0 G1 D<>汗,发贴比准备还累</P>
6 R/ v7 D, y$ ]/ }$ G<>在书的前言和正文间,要加上苏联概况</P>
' f0 ^6 W+ \  i3 J5 \: }<>
7 T1 p, u: z, a3 n* Y, r- j# k- @6 Y包括国旗,国徽,国歌,国花,货币,汇率</P>: L/ M2 O& A; o7 d; x9 I! L
<>' E8 n+ j0 u# \5 d6 Q4 e, u1 V4 e
国家存在时间,国家历史简述,国体政体简述和经济文化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等背景知识简述</P>
( ^. T; m1 `6 g0 n$ j( C% @" i  c
[此贴子已经被无产阶级于2009-2-16 0:54:33编辑过]
发表于 2009-2-15 17:4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好有外文的經典著作...做參考
 楼主| 发表于 2009-2-15 19: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大清洗”字样替换成“肃反扩大化”</P>
2 g6 N7 R9 @/ _% ?' F<>拟定的本书编辑委员会</P>
0 [3 d5 }9 b/ k1 R6 i8 G5 c<>俄苏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纲要 编写委员会
+ s3 J3 M: i5 p& L协调委员会
9 g3 Z- `. a/ Y" d历史和外交研究组% E/ k2 T! F: H, L
现代共产主义运动研究组5 J9 X% a2 j2 I- ]. ~, N" A
苏联科学文化研究组1 f) [1 F# a% r" J8 r
苏联军事研究组
6 E6 Y" f4 d, @8 `! x3 g( @苏联地区思想研究和专题评论组</P>
% L. ]3 _0 b0 A6 Y/ U2 }<>初步估计的站内可用人员! Q6 c' U7 S7 C' B1 o- ~1 D
米沙、无产阶级、米伦坎普、安东诺夫、瓦吉姆、闪闪红星、AK-47,炮帅,18使徒、新的信仰、卡佳、小卡、柯巴、高鹏、烧牛、契尔年科、莫里斯基、尤里汗、云不会哭、T君</P>
" y5 J$ ]' |2 O& l! d0 _<>侧卫、契卡、cccplikai、kuzniez、阿法尔、列夫、谢列平、罗斯托夫、红RED星、翼同志、berni、yifan、卡达尔、斯大林、安德烈耶夫、拉狄克、UPRA、彼得大帝、孔雀石、VicSoviet、saviour、athenajuwp、苏联上空的鹰、别里扬诺夫、kyzx、martin8218、kamd、神圣的战争、赤色战车、红色饭团</P>, G( P9 N" g6 F# q7 A" u
<P>kirovahka、拉夫连季</P>
- X+ y7 L" F0 {' T1 b) r<P>请主席团定夺</P>
发表于 2009-2-15 20: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国人修史无非编年、纪传与国别,建议统一体例。推荐以纪传体为纲目,采取开放体例。
发表于 2009-2-15 21: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安东同志好一颗勃勃雄心!你的方案兼顾了全面、深入和特色,但真要全都做到的话,我估算最后的结果是500万字以上——别说能否成书出版,就算出版的话恐怕也没几个人敢于翻开这么厚一本书从头看到尾。</P>3 d1 t$ D6 w# f, U+ x
<>我说说自己的意见—— </P>
- h2 ]) }2 h. |' c6 M<>首先,我建议把题目改成《苏联百科资料汇编》或者《苏联百科档案》之类。“共运史”这名字涵盖面窄,有些内容不便装进去。而且它政治指向性过于明显,只能吸引对政治思想特别感兴趣的人。</P>* V, S, f' o* U: q! \4 T
<>其次,我设想中的全书框架结构是:<B>总纲、年表、分目、子目、事件、人物</B></P>
; F7 t; U- O: o/ h<>“一个总纲”——《苏联历史纲要》,或者叫简史,写100来页、10万字左右;</P>
! z8 g: G' M& d& B<P>“一个总表”——《大事年表》,或“年谱”,30—50页;</P>
+ D% j- q- m, z) ~<P>“分目”——按学科分为政治(党务/国务)、经济(经济史/经济学)、军事(战争史、军事科学)、科学技术(自然科学、技术成就)、文化艺术(文学、音乐、美术、建筑、电影以及哲学、教育等社会科学)、外交(国际关系/中苏交流)等若干分目,每个分目单独写一篇《简述》,字数1万;</P>, H9 r0 V4 Z' ~: d( Z$ G
<P>“子目”——每个分目分为若干子目,每个子目单独写一篇《概述》,字数1—2万,每个子目项下设“事件”、“人物”索引各一;</P>
+ T. w, c# Y' N<P>“事件”——重大事件、热点事件、争议事件的专述,须特别强调其论战性,独立成篇而又归到各子目项下“事件索引”中;</P>
1 W+ g+ F6 w! v1 T/ g5 t% ?; W<P>“人物”——这个更好办,散点状分布,任何一个人物的生平资料单独成篇,归到每个子目项下的“代表人物”索引中。</P>
; i' x( R  W% i0 s<P>-------------------------------</P>
1 A$ w7 C7 f% q7 r5 r/ v9 D<P>实际上我的设想已经不是一本书了,而是一个苏联主义资料汇编。它既可以当作一本书(总纲、年表及各分目、子目汇总而成),又可以当作一本大辞典(以人物、事件为索引)来用;它既是树型结构(纲—分目—子目——事件/人物),又是网状结构(人物/事件)。 恐怕也只有任意链接的电子文件能支撑这样的复杂结构以及庞大内容。</P>
) Z! Y) z& p( O7 c3 W6 C. ?. j2 B<P>我觉得“分目”承上启下,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因此它的名目设置需要好好考虑——既不能交叉重叠,又不能过于细碎(因为下面还要设子目)。</P>
 楼主| 发表于 2009-2-15 21: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过和老瓦的商议</P><>初步拟定新的结构设置</P><>序
" z% L8 w. I; _: O# F  \" s6 m# d) ?' D苏联国家概况+ z6 ~* `/ P" G! s" h5 H5 \+ t1 k
第一编、前苏维埃时代0 x6 m" A. D% U) o+ D
第一目、近代欧洲概述; Y5 r+ s: }# ?" {* J( j+ V
第二目、近代俄国概述</P><>第二编、苏维埃时代
  h) f  e: e4 j: @5 z4 i总目:苏联历史脉络整理
& }, c! }1 ?& E6 b; Q0 Q第一篇、苏联政治历史( @+ L- Z6 r1 u2 W6 g" x  {. o" e4 x
第二篇、苏联成就分类</P><>第三编、后苏维埃时代
% n: ^9 I- R3 |8 C' n  |9 ^8 s( T附录! Y7 |$ w  C& U+ n5 ^& s& O
大事年表
0 q* O$ J& n' {3 K跋</P><P>其中,</P><P>苏联成就分类</P><P>初步定为</P><P>苏联政治建设" X  y4 N1 m4 I8 m
苏联经济
& V* q8 M& j. S. W7 s4 z苏联军事
2 h+ w( g% x) s% p) f8 {$ u苏联科学
; l2 c$ \3 }: r( j. f苏联文艺
0 q7 N6 F7 }9 c) ]4 p4 [# `苏联外交
0 A2 ?1 v, J$ ?5 ^中苏关系
( ?( u4 X" @2 Z: S& x2 I苏联教育4 p3 f6 F: W) [3 u9 p- `+ B% V' z7 u
苏联共产主义思想发展
2 Z! K; c5 R0 L" m苏联人物1 P# A& r# U# U) I% X: T
苏联社会文化</P><P>其结构初定为如下:</P><P>按老瓦建议:</P><P>第二编设置为</P><P>框架结构的设想是:一纲、一表、分目、子目、人物</P><P>“一个总纲”——《苏联历史纲要》,或者叫简史,写100来页、10万字左右;“一个总表”——《大事年表》,或“年谱”,30—50页;“分目”——按学科分为各个分目,每个分目单独写一篇《简述》,字数1万;“子目”——每个分目分为若干子目,每个子目单独写一篇《概述》,字数1—2万;“人物”——这个好办,是点状分布,任何一个人物的生平资料单独成篇,然后归到每个子目项下的“代表人物”索引中。</P><P>整书的布局拟定为:</P><P>T君提出的:将各个目“弄成彼此联系较小的分卷”</P><P>以便阅读</P><P>请继续讨论,但要尽快</P>
发表于 2009-2-15 21: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代表中央号召全论坛同志们积极参加这项工作,尽管安东诺夫同志的计划有些过于宏伟,任务艰辛,但我们都应该用极大的热情去奉献自己的才智与汗水!哪怕完成一部分,都将是有意义的.这将是我们信仰的有力表现,将是对我们事业的巨大贡献!</P><>我希望同志参与进来,在下面多提出自己的意见,一起完善我们的计划,无论最终形式会是什么样子,我们都要共同努力,共同奋斗!</P><>为了苏维埃!为了社会主义!</P>
发表于 2009-2-15 21: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联体育归到哪里面?
 楼主| 发表于 2009-2-15 21:4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的人员配置:</P><>本书 编写委员会% Q) J% I; B) y' S8 Z! b
协调委员会4 }8 O2 W' u, _- o6 I* a1 j
历史和外交研究组
( U: p4 i; M% b  X0 I% b苏联经济研究组
: |/ s# H- Q6 V# ]7 e+ G% @现代共产主义运动研究组
0 l# i% q  G! V+ _$ S8 y9 O苏联科教文卫研究组
" ?  l1 r( ~6 i2 e2 h5 Z7 z苏联军事研究组8 @- r4 i7 @9 x% U2 T2 c; i. N
苏联地区思想研究和专题评论组</P><>& z# K$ F: w& K% @% a: E3 P
米沙、无产阶级、米伦坎普、安东诺夫、瓦吉姆、闪闪红星、AK-47,炮帅,18使徒、新的信仰、卡佳、小卡、柯巴、高鹏、烧牛、契尔年科、莫里斯基、尤里汗、云不会哭、T君</P><>侧卫、契卡、cccplikai、kuzniez、阿法尔、列夫、谢列平、罗斯托夫、红RED星、翼同志、berni、yifan、卡达尔、斯大林、安德烈耶夫、拉狄克、UPRA、彼得大帝、孔雀石、VicSoviet、saviour、athenajuwp、苏联上空的鹰、别里扬诺夫、kyzx、martin8218、kamd、神圣的战争、赤色战车、红色饭团、卡拉什尼亚</P><>kirovahka、拉夫连季</P>
 楼主| 发表于 2009-2-15 21: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紧急!!!</P><>苏联成就分类</P><>还要加上</P><>苏联热点政治专题评论</P><>苏联的全球意义</P>
发表于 2009-2-15 21:49: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体育归入科学文化
发表于 2009-2-15 23: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BAHR</I>在2009-2-15 21:04:51的发言:</B>
, k& _* s, y6 @0 S! l0 n( |: Z
* h! @/ b1 M. ]+ G! b- _" I<>安东同志好一颗勃勃雄心!你的方案兼顾了全面、深入和特色,但真要全都做到的话,我估算最后的结果是500万字以上——别说能否成书出版,就算出版的话恐怕也没几个人敢于翻开这么厚一本书从头看到尾。</P>

+ y8 v6 t9 g5 v' `- R9 R/ D<>瓦吉姆老人家所言极是,应该分类成书!</P>
发表于 2009-2-16 00: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可以帮你搞苏联后期新闻改革方面的文章</P>9 B  ]2 q. s8 Q0 y% S
<>可以加一个搅乱苏联人民思想的"新闻法"</P>
) ]2 }4 V) i$ ]' T, @6 K  `
[此贴子已经被无产阶级于2009-2-16 0:55:31编辑过]
发表于 2009-2-16 08: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安东诺夫</I>在2009-2-15 19:17:09的发言:</B>
, y1 g! y- s$ K8 H  e<>所有“大清洗”字样替换成“肃反扩大化”</P>
5 i& g9 {+ v: C6 O<>拟定的本书编辑委员会</P>
5 S1 ]8 h! N4 j$ m$ E6 \, x2 M<>俄苏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纲要 编写委员会- s6 `( G; i" S7 K3 L4 Q: p* r; J
协调委员会
# O: D6 ]. O$ h- |& X* r9 V历史和外交研究组
4 S8 _7 c  S5 k7 O现代共产主义运动研究组. q/ a1 i; B5 q4 _/ }; z2 ]
苏联科学文化研究组
$ M& r6 |  c, s" `苏联军事研究组& w$ r' E) S. P
苏联地区思想研究和专题评论组</P>
7 e0 O, V6 x) K# Y8 f& n<>初步估计的站内可用人员3 u" j+ ^: u6 m# h& ?9 W5 f: {5 J
米沙、无产阶级、米伦坎普、安东诺夫、瓦吉姆、闪闪红星、AK-47,炮帅,18使徒、新的信仰、卡佳、小卡、柯巴、高鹏、烧牛、契尔年科、莫里斯基、尤里汗、云不会哭、T君</P>
! c6 }/ f" B' r; @  l" M$ M6 n<>侧卫、契卡、cccplikai、kuzniez、阿法尔、列夫、谢列平、罗斯托夫、红RED星、翼同志、berni、yifan、卡达尔、斯大林、安德烈耶夫、拉狄克、UPRA、彼得大帝、孔雀石、VicSoviet、saviour、athenajuwp、苏联上空的鹰、别里扬诺夫、kyzx、martin8218、kamd、神圣的战争、赤色战车、红色饭团</P>
' c! Y" L+ [# n8 J6 S- q1 p$ o<P>kirovahka、拉夫连季</P>" h. O3 c* X; p5 Y0 L
<P>请主席团定夺</P>
1 A4 c. R; o: H5 v

6 c$ V* Y. H8 D' C9 m9 N# a  F) Z<P>可以考虑加上后新左派。</P>
 楼主| 发表于 2009-2-16 09: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契尔年科</I>在2009-2-16 0:36:24的发言:</B>
- M# v2 [; D+ Q- `/ t" I3 w; \# U4 x2 {/ \6 `8 o% J
<>我可以帮你搞苏联后期新闻改革方面的文章</P>
0 ]; u" s  z2 [) X( T5 d<>可以加一个搅乱苏联人民思想的"新闻法"</P>

0 @( o$ I) M, s; ^. Q2 x2 e3 O1 e2 J3 |
老契,这不是帮我,我是因为论坛人员的日益扯淡化,而产生这个想法的,我仅仅是发起和参与者,这本书,将是凝结全体苏联主义活跃同志的心血,将是全体共产主义者的财富,所以,不要什么“帮”你,我们都是参与

本版积分规则

古拉格|手机版|Archiver|苏联主义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Template by Comsenz Inc.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Licensed( 京ICP备05048580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