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第1集团军:
1942年7月在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第38集团军的基础上组建。编有坦克第13和第28军、步兵第131和第399师、坦克第158旅以及若干炮兵、工程兵和其他部队。7月底,坦克第1集团军参加了方面军对突进到卡拉齐以北顿河地区的德军集团实施的反突击。1942年8月初,坦克第1集团军被解散,其野战领率机关改建为东南方面军领率机关。
司令员:1942年7—8月为莫斯卡连科炮兵少将。
坦克第3集团军:
1942年5月以第58集团军为基础在莫斯科军区组建,直属最高统帅部大本营。8月,以坦克第3军加强的该集团军(辖坦克第12和第15军、近卫摩托化步兵第1师、步兵第154和第264师以及坦克第179旅)编入西方面军,8月22日起参加方面军在科泽利斯克市以南地区对德军坦克第2集团军实施的反突击。此次反突击重创德军,迫使其转入防御。
1942年9月19日至年底,在普拉夫斯克地域调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1943年1月初,转隶沃罗涅日方面军,参加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什战役(1943)。2月参加哈尔科夫进攻战役(1943)。3月参加哈尔科夫防御战役(1943),战役中转隶西南方面军。由于在哈尔科夫战役中损失较大,1943年4月底,坦克第3集团军改编为第57集团军。
历任司令员:1942年5—9月为罗曼年科中将,1942年10月—1943年4月为雷巴尔科少将(1943年1月19日晋升为中将)。
坦克第4集团军:
1942年7月组建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1942年9月28日起为顿河方面军)内。最初辖坦克第22和第23军、步兵第18师、坦克第133旅、歼击第5旅以及若干独立部队。
该集团军各兵团尚未齐装满员,便参加了方面军对向卡拉齐以北顿河突进的德军集团所实施的反突击。经过三天的激烈战斗,在坦克第1集团军的配合下阻止了德军的进一步推进,破坏了其从行进间强渡顿河占领斯大林格勒的企图。随后,坦克第4集团军所属各兵团和部队与方面军的其他部队一起进行了激烈的防御战斗,战斗中被迫撤过顿河,在伊洛夫利亚河口至维尔佳奇一线组织斯大林格勒的外围防御。1942年10月22日,坦克第4集团军改编为第65集团军。
司令员:1942年8—10月为克留乔金少将。
坦克第5集团军:
1942年6月组建于莫斯科军区,直属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最初辖坦克第2和第11军、步兵第340师、独立坦克第19旅以及若干炮兵和其他部队。组建后编入布良斯克方面军。
7月初,得到坦克第7军的加强后,该集团军自7月6日起参加了在沃罗涅日方向的防御交战。7月中,集团军的野战领率机关调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所属各兵团和部队则分别转隶布良斯克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9月初,坦克第5集团军野战指挥部将坦克第1、第22和第26军,步兵第119师以及若干独立部队编进集团军的建制并以此种编成于9月3日再度编入布良斯克方面军。10月底,转隶西南方面军并在其编成内参加了斯大林格勒会战(1942—1943)。1943年1月至2月,坦克第5集团军所属各部队在向顿巴斯方向进攻时,参加了解放下列各城市的战斗:莫罗佐夫斯克(1月5日)、塔钦斯卡亚(塔钦斯基,1月15日)、卡缅斯克—沙赫京斯基(2月13日)、红苏林(2月14日)。2月底,集团军于红卢奇地域前出至米乌斯河一线,并在此地转入了防御。1943年4月中,坦克第5集团军被解散,其野战指挥部及部分所属部队被用来作为组建第12集团军的基础。
历任司令员:1942年6—7月为利久科夫少将,1942年7—10月为雷巴尔科少将,1942年11—12月为罗曼年科少将,1942年12月—1943年1月为波波夫中将,1943年1—4月为什列明少将(1943年3月19日晋升为中将)。
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
前身为坦克第1集团军(第二次组建)。坦克第1集团军于1943年1月至2月在西北方面军的奥斯塔什科夫市地域组建,直属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指挥。其编成内辖机械化第3军,坦克第6军,3个滑雪旅以及其他兵团和部队。集团军的野战领率机关是在第29集团军野战领率机关基础上建立的。
2月中,集团军编入霍律上将指挥的军队集群,3月中旬,调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驻地转移,向奥博扬市地域变更部署,在此于4月底编入沃罗涅日方面军。在库尔斯克会战(1943)中,集团军辖坦克第6和第31军、机械化第3军以及若干炮兵、高射炮兵、工程兵和其他兵团及部队,与方面军的其他军团和兵团密切配合,参加了抗击德军沿奥博扬方向进攻的强大坦克集团的防御交战,使德军有生力量和技术装备遭受了巨大损失并迫使其停止了进攻。在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战役(1943)中,所属各部队自8月3日至11日战斗推进120公里,攻占博戈杜霍夫市(8月7日),并协同方面军其他军团,分割了德军的重兵集团,在击退博戈杜霍夫和阿赫特尔卡地域德军的反突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集团军在此次战役中的胜利进攻协助了草原方面军解放哈尔科夫市。1943年9月,在苏梅市地域调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11月底,驻地转移到布罗瓦雷地区并编入乌克兰第1方面军。
自1943年12月底至1944年12月,参加了解放右岸乌克兰的战斗。在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战役(1943—1944)中,集团军在方面军的主要突击方向上作战,17天内战斗推进300公里,解放100余个居民地,其中包括卡扎京市(12月28日),并协同第18和第38集团军所属各兵团解放了别尔季切夫市(1944.1.5)。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战役(1944)中,所属各兵团和部队在15昼夜内推进了250公里,协同坦克第4集团军分割“南方”集团军群,切断了其主力向西乌克兰境内的退路。由于全体人员出色完成战斗任务并表现出英雄主义气概以及坚忍不拔和英勇作战的精神,改称为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1944.4.25)。
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1944)中,所属各部队在35天的连续战斗中前进了约400公里,并与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第13集团军和近卫骑兵第1军各兵团协同作战,攻占佩列梅什利市和雅罗斯拉夫市(7月27日)。8月,参加了扼守和扩大桑多梅日登陆场的战斗。9月初,在涅米罗夫地域调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1944年11月下半月,编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并在其编成内除短暂休整外一直战斗到战争结束。
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的全体人员在华沙—波兹南战役(1945)中,在18昼夜内战斗推进600余公里,突破了七道防线,从行进间一举强渡了皮利察河、瓦尔塔河和奥得河,解放了几百座波兰城市和村庄。他们一昼夜的平均进攻速度为33公里,最高达75公里。2月至3月,集团军在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3月8日至23日在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编成内参加了东波美拉尼亚战役(1945)。在柏林战役(1945)中,集团军结束了自己的战斗历程。
司令员:1943年1月至战争结束为卡图科夫坦克兵中将(1944年4月10日晋升为坦克兵上将)。
近卫坦克第2集团军:
前身为坦克第2集团军。坦克第2集团军是于1943年1月至2月在布良斯克方面军后备第3集团军的基础上组建的。最初辖坦克第11和第16军、步兵第60、第112和第194师、步兵第115旅,滑雪兵第28旅、近卫坦克第11旅以及其他兵团和部队。
2月中旬编入中央方面军,在其编成内于2月至3月参加布良斯克方向的进攻战役,于7月至8月参加了库尔斯克会战(1943)和切尔尼戈夫—普里皮亚季河战役(1943)。1943年9月初调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1944年1月中旬编入乌克兰第1方面军,在其编成内于1月底参加了击退德军在文尼察方向的反突击,2月,参加了击退德军在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市西南的反突击。
1944年2月22日至6月12日,一直在乌克兰第2方面军编成内作战。乌曼—博托沙尼战役(1944)中,所属各部队协同第27集团军完成了对德军防御战术地幅的突破,并与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及第52集团军所属各兵团协同作战,解放了乌曼市(3月10日)。到战役末期,集团军边战斗边前进了约240公里,并前出至通向雅西市的接近地。
1944年6月中旬,编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除短暂脱离其建制外在其编成内一直战斗到战争结束。卢布林—布列斯特战役(1944)中,与近卫第8集团军所属各部队协同作战,解放了波兰的卢布林市(7月24日)和登布林市(7月25日)。7月底,前出至普拉加(华沙近郊),直至8月6日,一直在该地击退德军强大兵力的反突击。第47集团军的部队开至后,集团军调位于明斯克—马佐维茨基地域的方面军预备队。由于全体人员出色完成战斗任务并表现出英雄主义气概和勇敢顽强的精神,改称为近卫坦克第2集团军(1944年11月20日)。华沙—波兹南战役(1945)中,1月16日在突击第5集团军地带内进入突破口并向伊诺弗罗茨瓦夫和屈斯特林方向发展进攻。
在此次战役中,集团军的行动异常神速:15昼夜内从维斯瓦河到奥得河,战斗推进700余公里,平均速度每昼夜50公里左右,而有时高达90公里。所属各部队在东波美拉尼亚战役(1945)中顺利作战。柏林战役(1945)中,近卫坦克第2集团军结束了自己的战斗历程。在此次战役中集团军的全体军人在突破柏林接近地的防御地域以及强击德国首都时,树立了高超的军人技能和勇敢精神的典范。
历任司令员:1943年1—2月为罗曼年科中将,1943年2—9月为罗金坦克兵中将,1943年9月—1944年7月和1945年1月至战争结束为波格丹诺夫坦克兵中将(1944年4月24日晋升为坦克兵上将),1944年7月—1945年1月为拉济耶夫斯基少将。
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
1943年5月在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内组建。最初辖坦克第12和第15军、坦克第91旅以及若干独立部队,以后又编有机械化第2军。
7月中旬,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在诺沃西利市地域集结,编入布良斯克方面军(7月27日起为中央方面军),在其编成内参加了奥廖尔战役(1943)。由于在此次战役中作战成功,坦克第12和第15军被分别改称为近卫坦克第6和近卫坦克第7军,机械化第2军改称为近卫机械化第7军。8月中旬调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9月10日编入沃罗涅日方面军(10月20日起为乌克兰第1方面军),除短暂脱离其建制外在其编成内一直战斗到战争结束。在解放左岸乌克兰的战斗中,所属各兵团在方面军内最先于9月22日前出至第聂伯河大布克林地域,强渡该河。
从布克林登陆场到柳捷日登陆场成功地变更了部署以后,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参加了基辅进攻战役(1943),在此次战役中协同第38集团军解放了基辅市(11月6日)和法斯托夫市(11月7日)。11月下半月至12月,所属各部队同自法斯托夫市西南地域转入反攻的德军集团。进行了艰苦的防御战。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战役(1943—1944)和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战役(1944)中,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作战也很成功。所属部队战胜了德军的顽强抵抗,战斗推进约300公里,与方面军所属其他集团军协同作战,给德军的坦克第1和坦克第4集团军以沉重打击。
在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1944)中,集团军在方面军主要突击集团编成内作战,于7月20日前通过科尔托夫走廊前出至利沃夫。但从行进间一举攻占该城的意图未能实现。集团军在短时间内从北面完成了迂回利沃夫的机动行军,前出至亚沃罗夫、莫斯季斯卡和苏多瓦亚维什尼亚地域,切断了德军利沃夫集团向西的退路。此次行动对于方面军战役获得成功具有重要意义。7月底,集团军以其主力向佩列梅什利方向发展进攻,而以其部分兵力进行夺取利沃夫市的战斗。8月,集团军所属各部队进行了桑多梅日登陆场的战斗。
桑多梅日—西里西亚战役(1945)中,集团军于进攻的第一天日终前(1月12日)完成了对德军防御战术地幅的突破,尔后击溃了其战役预备队,并发展了进攻,于1月23日前出至奥得河,自奥珀伦(奥波莱)以北和以南强渡了奥得河并占领了河左岸的几个不大的登陆场。然后,为了尽快解放西里西亚工业区,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转向西南,协同第21集团军于1月24日占领了奥珀伦市,并于1月27日前出至德军西里西亚集团的后方。该集团军勇敢而果断的机动在解放西里西亚工业区的作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月,参加下西里西亚战役(1945)。4月至5月初参加柏林战役(1945)。布拉格战役(1945)中该集团军结束了自己的战斗历程。
司令员:1943年5月至战争结束为雷巴尔科中将(1943年12月30日晋升为坦克兵上将)。
近卫坦克第4集团军:
1943年2月底在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首次开始组建。在其编成内曾预定辖近卫塔钦斯基第2军、坦克第23军和近卫机械化第1军。由于苏德前线南翼战役局势发生急剧变化,该集团军于1943年3月停止组建。重新组建的近卫坦克第4集团军的前身为坦克第4集团军(第二次组建)。坦克第4集团军于1943年7月在莫斯科军区组建,直属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最初辖坦克第11军、乌拉尔志愿坦克第30军、近卫机械化第6军以及若干独立部队。7月20日编入西方面军,而自7月30日起编入布良斯克方面军并在其编成内参加了奥廖尔战役(1943)。1943年9月20日至1944年2月26日,为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
2月27日转隶乌克兰第1方面军,在其编成内一直战斗到战争结束。3月至4月,在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战役(1944)中,集团军在春季泥泞难行和河水泛滥的条件下发动进攻,击败敌军解放400余个居民地,4月中前出至喀尔巴阡山的山前地带。
在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1944)中,坦克第4集团军所属部队在复杂的情况下有组织地跟随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之后沿科尔托夫走廊进入突破口,并沿佐洛切夫、奥利沙尼察方向发展进攻,协同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以及第60和第38集团军所属各兵团,经过激烈的战斗,解放了利沃夫市(7月27日)。随后,在追击退却的德军过程中,进入波兰境内,并协同方面军所属其他集团军固守并扩大了桑多梅日登陆场的战斗。坦克第4集团军在桑多梅日—西里西亚、下西里西亚和上西里西亚进攻战役(1945)中作战都很成功。由于全体人员在同德军所进行的战斗中表现得英勇顽强,具有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高超的军人技能,改称为近卫坦克第4集团军(1945.3.17)。
柏林战役(1945)中,所属各兵团和部队自南面向柏林进攻,参加合围和歼灭德军柏林集团的战斗。在布拉格战役(1945)中,近卫坦克第4集团军结束了自己的战斗历程。
历任司令员:1943年7月—1944年3月为巴达诺夫坦克兵中将,1944年3月至战争结束为列柳申科中将(1944年5月11日晋升为上将)。
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
1943年2月至3月组建,直属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最初辖近卫坦克第3军、坦克第29军、近卫机械化第5军、轻型轰炸航空兵第994团以及若干炮兵及其他兵团和部队。由于德军在哈尔科夫地域突破了防御,当集团军尚未组建完毕,所属近卫坦克第3军便脱离其建制调往沃罗涅日方面军。4月6日,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编入预备方面军(4月15日起为草原军区,7月10日起为草原方面军)。7月9日,在旧奥斯科尔市西南地域集结,转隶沃罗涅日方面军。库尔斯克会战(1943)的防御战役中,以近卫坦克第2军和坦克第2军加强的该集团军各部队在普罗霍罗夫卡地域遭遇交战中,对歼灭德军突击集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战役(1943)中,集团军在沃罗涅日方面军、8月9日起在草原方面军编成内作战时,协同其他集团军给德军强大集团以沉重打击,向前推进120公里。9月10日调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10月7日编入草原方面军(1943年10月20日起为乌克兰第2方面军)并在其编成内于1943年10月至12月为扩大克列缅丘格市东南的第聂伯河登陆场进行了紧张的战斗。
1944年1月上半月,集团军参加了基洛夫格勒进攻战役,1月底至4月初,参加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和乌曼—博托沙尼进攻战役。在这些战役中,集团军的全体官兵战斗推进约500公里,参加了歼灭德军在基洛夫格勒和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地域的重兵集团,强渡南布格河、德涅斯特河和普鲁特河,解放基洛夫格勒市(1月8日)、兹韦尼戈罗德卡市(1月28日)和乌曼市(3月10日)等作战行动。
1944年6月初调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6月16日编入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在其编成内参加白俄罗斯战役(1944)。6月25日在第5集团军进攻地带内进入交战的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所属各兵团和部队于6月28日在克鲁普基地区歼灭了迎面开来的德军加强的坦克第5师并于次日进抵别列津纳河、鲍里索夫南北一线。解放鲍里索夫市(7月1日)以后,集团军又沿明斯克和维尔纽斯方向发展进攻。7月26日起,所属各兵团和部队实施了一系列进攻战斗,以便最终解放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前出至东普鲁士国境线。在所有这些战役中,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的作战特点是坚决果断和广泛地实施机动。8月中,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转隶给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并于10月参加了梅梅尔战役(1944)。
在卫国战争最后的一年里,该集团军在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尔后在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2月11日至28日)编成内参加了东普鲁士战役(1945)。1月17日在第48集团军地带内进入突破口的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于日终前抵达姆瓦瓦筑垒地域。于1月19日晨击溃了防守该筑垒地域的守备部队,同时沿总的方向向埃尔宾发展进攻,于1月25日前出至弗里舍湾(维斯瓦湾),切断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主要交通线。1月底至2月,参加抗击德军企图将苏军从沿岸地带赶走以恢复其陆上交通线而实施的反突击。4月初,集团军同配署给它的步兵第98军和波兰坦克第1旅进行了扫清维斯瓦河口地域德军残部的战斗并在该地庆祝了胜利日。
历任司令;1043年2月—1044年8月为罗特米斯特罗夫坦克兵中将(1043年10月晋升为坦克兵上将,1944年2月晋升为坦克兵元帅),1044年8月为索洛马京坦克兵中将,1944年8月—1945年3月为沃利斯基坦克兵中将(1944年10月26日晋升为坦克兵上将),1945年3月至战争结束为西年科坦克兵少将。
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
前身为1944年1月于乌克兰第1方面军内组建的坦克第6集团军。最初辖近卫坦克第5军、机械化第5军以及若干独立部队。组建后立即参加了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战役(1944)。2月22日转隶乌克兰第2方面军,3至4月参加了乌曼—博托沙尼战役(1944)。
在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1944)以及尔后在罗马尼亚中部的作战中,该集团军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役第一天(8月20日)在第27集团军地带内进入突破口的坦克第6集团军所属各兵团和部队沿布加勒斯特总方向顺利地发展进攻。进攻过程中攻占瓦斯卢伊市(8月22日),伯尔拉德市(8月24日),福克沙尼市和勒姆尼库瑟拉特市(8月27日),布泽乌市(8月28日)以及普洛耶什蒂市(8月30日)。翌日,集团军所属机械化第5军同坦克第18军及第53集团军所属各兵团一起进入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9月初,坦克第6集团军转向西部,越过特兰西瓦尼亚山脉,向克卢日市发展进攻。由于全体人员在同德军所进行的战斗中出色完成作战任务。表现出勇敢和大无畏英雄气概,改称为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1044.9.12)。
10月,集团军参加德布勒森进攻战役,1944年12月至1945年1月参加布达佩斯进攻战役。1月底调方面军预备队,3月中,转隶乌克兰第3方面军并在其编成内参加了维也纳战役(1945)。在战役进程中,集团军协同乌克兰第3方面军近卫第4和近卫第9集团军以及乌克兰第2方面军第46集团军经过顽强的战斗后,占领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4月13日)。
4月中,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转隶乌克兰第2方面军并在其编成内参加了夺取布尔诺市的战斗。尔后又向奥洛穆茨实施进攻。布拉格战役(1945)中,该集团军于5月9日进入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而于5月11日前出至普日布拉姆地域,结束了在苏德前线的作战。
1045年夏,调往蒙古人民共和国,编入外贝加尔方面军并参加了远东战役(1945)。战役即将开始时,该集团军编有近卫坦克第5军、近卫机械化第9军和机械化第7军、摩托化步兵第36和第57师以及若干其他兵团和部队。集团军所属各部队在方面军第1梯队内向长春实施进攻的过程中,于战役第3天日终前(8月11日)越过大兴安岭山脉,前出至中满平原的鲁北地区。8月12日起,集团军以其主力向奉天(沈阳)顺利地发展进攻,而以部分兵力向长春实施进攻。在此次战役中,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所属各部队在极为复杂的地形条件下以平均每昼夜82公里的速度向纵深推进了800余公里。所属各兵团和部队迅速前出至满洲重要地区,保证了对日本关东军主要集团的分割,在很大程度上促成其迅速投降。
司令员:1944年1月—1945年9月为克拉夫钦科坦克兵中将(1944年9月13日晋升为坦克兵上将)。
“转贴自苏联主义网www.cccpism.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