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ccpIsm.Com:【苏联主义网】 关于本站 联系站长

发达社会主义:概念体系,以及作为世界体系的社会主义
——阿纳托利·布坚科关于发达社会主义的理论
  

 

列宁是最先谈及“发达社会主义”的,最早见于1918年3月《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初稿。列宁把它看作是社会主义未来的发展阶段,但并没有作过系统的阐述。在20世纪20~30年代苏联的一些政治经济学著作中用过发达社会主义概念,但没有开展进一步讨论。在斯大林执政时期,理论上否定了社会主义社会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自身发展过程,所以就很少提到发达社会主义。赫鲁晓夫急于向共产主义“冒进”,继续否定社会主义阶段的长期性。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东欧各国共 产 党 代表大会相继提出建设发达社会主义的目标。勃列日涅夫上任后否定了“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的理论,于l967年首次提出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论点。1971年米哈伊尔·苏斯洛夫提出,从理论上探讨发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是苏联社会科学的主要方向。此后,苏联理论界开展了对发达社会主义的探讨,并逐步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著名学者A·布坚科发表了大量关于发达社会主义问题的理论著作,主要有:1974年的《作为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1978年的《社会主义生活方式:问题和论断》,1979年的《发达社会主义:预见、形成和实质》,l981年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社会政治组织》,1982年的《现实社会主义》,1984年的《作为世界体系的社会主义》等。

 

1.发达社会主义社会概念的内容

(1)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相互关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新社会形态的两个既存在有机联系却又相对独li的阶段。“它们都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而实行旨在满足劳动者利益的计划性国民经济,劳动者自觉地实现社会的发展,集体主义贯穿于一切生活领域。这些是共产主义形态两个阶段(注: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共同点”。这两个阶段不仅成熟程度有别,而且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组织的性质也不相同。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相比,不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仍然保留商品货币关系,存在社会阶级差别、脑体劳动差别和城乡差别,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而共产主义则有其特有的高度发达的物质技术基础,实行统一的共产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再采取商品货币形式,实现社会的单一性、按需分配,政治关系消亡。

(2)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自身基础。过去人们通常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一种过渡的社会形态,没有自身的基础。实际经验证明,这是不正确的。发达社会主义概念认为,社会主义基础一经建立,过渡时期便告结束,而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后,社会主义便有了自身的社会主义基础。就其社会本质来说,它有自己统一的特性、特征和原则;它的结构基础不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关系,而是有自己独特因素、原则和规律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社会主义有着自身的质的规定性,有着自身的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共产主义的稳定基础,有着在自身基础上发展、完善的过程,即社会主义阶段有其自身的相对独li性。

(3)社会主义阶段的长期性和它的两个主要阶段。过去一般都把社会主义看成社会发展的一个相对短暂的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事实证明,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这种潜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支持着社会的发展。并且创造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也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发达社会主义社会概念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阶段”。它本身又有几个相当长的阶段:第一阶段即建设发达社会主义阶段,始于过渡时期基本任务完成,结束于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这一阶段苏联用了30多年的时间,在所有国家建设发达社会主义的阶段都不会是很短的,这一阶段的任务是艰巨的,包括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社会体系,提高劳动者生活水平,确立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和培养新人的艰巨任务;第二阶段是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身阶段,即它的完善阶段,始于发达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之际,终于发达社会主义长入共产主义之时。

(4)发达社会主义的国际性本质及其在不同国家表现出的特点。根据当时苏联共 产 党 提出的发达社会主义的一般和具体特征以及完善发达社会主义的任务,布坚科指出,发达社会主义具有国际普遍意义的特征有以下几点:“发达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阶段的一个合乎规律的阶段,这个阶段只有在下述情况下才会到来:社会主义不仅取得胜利和得到巩固,而且由于在自身基础上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肌体;在各个领域——物质生产方面和社会政治与精神方面——都表现出自己的潜力。这个阶段的特点有:在很多方面都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它的人道主义本质;科学技术革命成果和新的社会关系相结合;劳动者的福利迅速提高;社会主义的规律和原则充分发挥作用;经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领域在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因而为发挥个人的力量(这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目的)创造着最重要的物质与精神前提。从历史发展的前景看,发达社会主义是新的共产主义形态形成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也是必然的阶段。从目前历史发展的进程看,‘发达社会主义是当代社会进步的最高成就’。如果说在发达社会主义阶段日益充分地显示出新制度的创造性潜力,并直接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创造向新社会高级阶段过渡的其他前提条件,那么在社会主义完全成熟的最后阶段,会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作者同时指出,在不同的国家,发达社会主义实现的时间和形式是不可能一样的。

(5)确定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的标准的方法。根据上述发达社会主义的国际性特征,当时苏联理论界提出了一套衡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准,划定苏联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时间。比较普遍的意见有两种:第一种意见认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苏联就进入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第二种意见认为,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不能以哪一年划线,而是一个过程。布坚科认为,发达社会主义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不可能也不允许把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的标准只归结为某一方面的指标,而必须综合地对待一个国家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的指标;由于不同国家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的时间不同,因此不可能确定一个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固定的数量标准作为社会主义发达的指标,而应当历史地看待数量标准,并应当增加质量标准;既然社会主义是取代资本主义的一种新质的社会,那么它达到发达状态的标准就应当是社会主义所固有的,而决不是从发达资本主义的标准中引申出来的。他认为,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的标准也就是表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发展水平的标准,也就是足以体现发达社会主义本质的一系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社会生活的客观条件和必须具备的特点与特征。

(6)社会主义阶段范围内的发展规律。在当时苏联,社会主义是作为一种具有质的确定性的社会状态来研究的。普遍认为,社会主义这一新社会制度确立后,在很长时间内它将在自身的基础上发展,同时也是向着共产主义前进。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主义固有的特征和本质越来越充分地显示出来,并且越来越成熟。这一发展过程的规律就是社会主义阶段的发展规律,但这决不是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直接转变的规律。我们的任务是不仅要揭示社会主义阶段的经济规律,而且也要揭示社会政治规律,揭示那些贯串于文化、精神领域和新人成长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发展过程。布坚科认为:“在社会主义阶段,有以下一些有规律性的过程:发达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建立;这种基础转变成为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体制形成并不断完善;各阶级和社会集团逐步接近;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转变成为全民国家并不断完善;无产阶级的民主转变为全民的民主并不断发展;共产党的作用加强,工人阶级的党转变为全民的党等等。”

(7)发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相互关系。布坚科在这个问题上批评了两种偏向。其一,企图把发达社会主义解释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某种结合,社会主义阶段之外的一个阶段。认为他们太冒进了,忽视了发达社会主义社会是新社会形态第一阶段范围内的一个阶段这样一个事实,在这个阶段,社会主义的原则和规律起着最主要和最重要的作用,如果忽视这些原则和规律,那就势必妨碍向共产主义迈进。其二,把发达社会主义说成似乎是“延缓”建设共产主义任务的阶段。这种说法完全是唯心主义的,没有科学根据的。如果对社会主义的潜在力量估计不足,而企图在尚未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经济组织形式和精神前提的情况下,就人为地制造一些共产主义因素,那就不但不能加快,反而会延缓向共产主义发展的进程。只有充分利用社会主义的原则和规律,才能加快向共产主义迈进。

 

2.作为世界体系的社会主义

布坚科在其1984年出版的《作为世界体系的社会主义》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他关于发达社会主义的国际性本质及其在不同国家表现出的特点的思想,“社会主义越出一国的范围而成为世界体系”。社会主义变成为世界体系,就其实质而言,绝不是一个纯数量的过程,绝不是社会主义范围的简单扩大。它标志着社会主义结构本身的质变:产生了一个新的社会历史现象——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它具有自己特殊的本质,自己的矛盾和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有自己的相互关系原则和准则。

(1)世界体系是自然历史发展的结果。世界体系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它是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不取决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社会规律总是为自己开辟道路,只不过是通过追求自己目的的人们的活动曲折地表现出来罢了。世界体系的形成在这方面也没有任何的例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是用熊熊烈火与血的语言载于历史的。它是在无情竞争的情况下实现的,曾采用了经济压力和武装暴力的手段,并伴随着周期性的危机和无休止的战争。随着世界体系的建立,世界各个最遥远的角落通过各种形式联系起来,从而为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在国际范围内稳定劳动分工创造了崭新的条件。生产和整个社会生活的国际化是世界体系存在的基础。随着大机器生产的出现,社会取得了在革命性方面无可比拟的技术基础,使生产变得越来越复杂、规模越来越大,使生产越来越具有一种社会的性质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性质,生产过程的国际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不可避免的结果。而生产过程国际化的直接结果是整个社会生活的逐步国际化,形成世界市场、世界经济体系、世界体系等。

世界体系是国际联系的一种历史形式,是由生产过程国际化引起的,是人类历史一定阶段所固有的,已经超越了民族国家范围,引起了国际分工的必要性,产生了各国间稳定的客观的互相依存关系,但又还没有达到足以形成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世界经济的水平,除非完全消灭民族国家的隔离状态。从而,世界经济生产力的增长与其国家隔离状态之间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是世界体系特有的联系的形成和发展的出发点,是世界体系的基本矛盾。世界体系作为同类型国家全球性的联系形式,是暂时的历史现象。它开始是作为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产生的,它走完了自己的历史道路后,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共产主义条件下,消除民族国家隔离状态,从而使世界体系消失。

(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及其进化。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是世界体系形成的第一阶段,是世界体系发展的最初阶段;伴随着世界市场的出现,出现了作为世界体系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剥削关系。因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不同国家间的世界联系的最初形式。这些国家,由于客观上的相互依存关系,由于国际分工,由于私有制和人剥削人的制度在它们内部占统治地位,在生产力国际化的基础上联合在一起。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结构要素有:相对封闭independence 的国家;这些国家在客观上有必要的稳定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这是生产力发展、大工业生产和国际分工所决定的;以间接方式表现这些相互依存关系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即私有制和剥削的关系。

作为世界体系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同于作为社会制度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它是生产力的资本主义国际化过程同现存的社会生活的民族国家形式之间的矛盾。正是在这种矛盾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国家之间的联系,实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各个阶段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其重要特点是它的对抗性。正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力增长同现存的人类民族国家的分散状态以及国家的隔离状态之间的矛盾,还有劳动和资本之间日益加深的矛盾导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总危机。决定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进化的最重要的客观规律是各民族和国家的相互关系中的两个趋向: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压迫的民族斗争和民族国家的建立;资本主义成熟时期,民族之间各种联系的发展和日益频繁,民族隔离状态的破坏,一般经济生活、政治、科学等的国际统一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的规律是该体系成员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加剧它们之间的对抗。还有一个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起作用的重要规律,这就是该体系各成员国的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发展水平逐渐均等化和平均化。这三个规律既互相冲突又互为作用,动摇着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加剧它的对抗,增加它内部的不稳定性。l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发展到了顶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没落的开始,标志着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开始。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第一个阶段是社会主义开始形成,第二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第三个阶段是若干新的国家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和非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3)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实质。作为世界体系的社会主义,是各国人民的共产主义共同生活的最初形式,它只有在存在主权国家的条件下才可能实现,因为民族国家的隔离状态的消除是同只有在共产主义才能达到的生产力发展的高水平联系在一起的。在20世纪40年代末,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在一系列欧洲和亚洲国家的胜利,社会主义便超出了一国的范围,开始了向世界体系转变的复杂过程。

布坚科澄清了“社会主义世界体系”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大家庭”、“世界社会主义”,以及“现实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变形”等一系列概念的区别之后,强调指出,“社会主义世界体系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共同体,这些国家由于它们的劳动人民所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一致而团结在一起,它们在这条道路上用客观上相互依存的纽带和它们所固有的相互配合、人民根本利益和目标的一致,基本政治和经济结构类型的相同而联合起来,它们又是按照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规律壮大自己”。

(4)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发展的矛盾。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发展的矛盾问题是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理论的一个中心问题,因为这是指如何揭示这个体系的发展源泉和弄清楚使这个体系在历史上合乎规律地前进并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的动力问题。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矛盾可以分为两类:内在矛盾,即世界社会主义本身自然历史发展带来的矛盾;非内在矛盾,即在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的社会力量影响下产生的矛盾。两者不可混淆。社会主义世界体系作为民族国家构成体的国际联合体,其基本矛盾是同大工业一起发展起来的生产力、生产过程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的民族国家组织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所以作为基本矛盾出现,首先是因为这一矛盾是世界体系这个社会历史现象形成和存在的基础;其次,它虽以不同方式作用于世界体系全部历史的始终,而在遥远的未来解决这一矛盾意味着世界体系已经过渡到已消除了民族国家隔离状态的更高级形式;最后,这一矛盾所以是基本矛盾,因为对所有其他矛盾的发展它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这一基本矛盾的特点是非对抗性的,但也必须承认利益的不一致性的存在,需要妥善解决。

 

(5)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只是共产主义形态形成的一定阶段所固有的暂时的社会经济现象。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出现是由于社会主义超越了一国的范围和一国的无产阶级专政变成了国际的无产阶级专政,而它存在的时间长短又受人类的民族国家隔离状态的持续时间所制约。在共产主义条件下,消除国家隔离状态将意味着由世界体系向没有国家、达到最终目标、导致民族接近和融合的人类共同生活的最高形式过渡。布坚科指出了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发展的自身规律,首先是指以改变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整个政治经济结构为特征的规律,主要有:经济生活,以至整个社会生活的国际化的规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两个趋向”规律同样是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发展的重要规律,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逐渐接近和平衡的规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逐渐接近的规律,等等。这些规律决定着将来社会主义世界体系会变成一个统一的社会经济机体。布坚科进一步指出,作为独特的社会历史现象,社会主义世界体系是在一系列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展的,这些规律或作用于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一切领域,或只作用于它的某些领域,如,经济领域(世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规律、国际社会主义分工的规律、世界社会主义市场规律、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一体化规律)、政治领域(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政治共同体的发展规律及它们政治一体化的发展规律)等等。所有这些正是作为世界体系的社会主义新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过去不为人们所了解,它们也不同于作为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发展中作用于一切领域并决定其向统一的社会经济肌体发展的客观规律,首先是上述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发展的自身规律。

 

(6)社会主义国家相互关系的原则。社会主义国家的相互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是在国际法原则和社会主义国际主义原则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国际主义原则包括:第一,社会主义国家为在国际舞台上巩固和捍卫和平、民主民族independence 和社会主义的阵地、为制止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侵略行动采取的团结一致的行动;第二,社会主义国家在解决发展社会主义世界、巩固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团结、发展合作和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等内部问题而采取的团结一致的行动;第三,个别国家内部的社会主义民族和人民在解决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任务中的合作。

 

(7)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发展阶段和前景。布坚科将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划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初到40年代末,这是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形成阶段,是用双边条约和协定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军事政治联合体。

 

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这是逐渐加深各方面联系的阶段,是以社会经济联系,以各兄弟国家更深刻的政治和军事合作加强各社会主义国家军事政治联合体的阶段,如经互会和华沙条约。

 

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这是进一步加深各兄弟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合作的阶段,是进一步加深和完善合作和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的综合纲要,在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范围内发展经济一体化的阶段。

 

关于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前景,布坚科认为,这取决于两种情况:第一,由于世界革命进程的扩展和越来越多的国家脱离资本主义体系,社会主义世界体系正向横向发展,也就是逐渐形成唯一的无所不包的全世界体系;第二,由于生产力的国际化,生产过程的国际化,不断扩大的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并向纵向发展,也就是体系的组织结构在逐渐改变。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向纵横两个方向的发展,是世界社会主义经济整个结构的质的改造,是使其变为统一的世界共产主义经济的必要的历史前提,而这种经济没有民族和国家的隔离状态,并按统一的计划进行管理。这就是世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总的前景和总的方向。历史的进程将逐渐克服人类的民族和国家的分散性,这在经济方面将意味着逐渐克服国家的隔离状态,不仅克服各个国家国民经济综合体的特殊性,而且也克服它们的分割性,将形成统一的无所不包的再生产过程,到那时,世界共产主义经济将是共产主义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领域。

 

(8)社会主义一体化的实质和前景。社会主义一体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无论是社会主义一体化还是资本主义一体化,都是以生产力和生产过程的国际化作为自己的客观基础的,然而就其本质来说是根本不同的,首先是由社会关系的类型、是由那些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利益而利用生产关系国际化的阶级的本性决定的。客观的社会经济条件使这两种一体化的动机与目的、内在矛盾以及在国家间的相互关系中所采取的原则和手段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

 

社会主义一体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和具有内在矛盾的过程,它是在历史上的一段长时间中不断发展的,这段时间包括一系列时期和阶段。只有在社会主义越出一国的范围并变为一个世界体系之后才可能有社会主义一体化,而一体化则要继续到民族国家实体、民族国家的差别消亡为止。布坚科强调,经济和政治一体化过程作为世界过程将经历很长一段历史,这段历史包括:①两个世界体系共存的时期;②完全消灭资本主义和工人阶级在全世界胜利的时期;③工人阶级在全世界胜利以后的时期。这三个时期构成了经济和政治一体化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个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发达资本主义超过社会主义;另一个阶段是社会主义赶上并进而超过资本主义。当时是在第一个时期的第一个阶段的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一体化的,这个阶段就是:在经济领域,发达资本主义超过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各国在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上还有很大差别,它们还只能制定适合于当时阶段的把自己的力量联合起来的办法和形式,社会主义各国经济一体化本身的重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节约社会劳动以最迅速地发展社会主义各国,取得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总的优势。

 

(9)20世纪80年代中期表现出的全球性问题。布坚科强调,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持续对抗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展开的,即历史把一系列以前从未提出过的全球性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把所有人们的力量,也就是全人类的力量联合起来。毫无疑问。全球性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当今发展两个世界体系之间的关系问题。人类存在的本身和解决其他问题的可能性就取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企图通过军事冲突解决这两个体系之间的历史争端的做法,对于人类来说将是毁灭性的。因此,它们相互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性质,实际上也就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全球性问题,诸如克服发展中国家的落后状态,保证亿万人生存手段的问题等,具有极其重要和日益迫切的意义。众所周知,这些全球性问题的尖锐性不仅同世界人口迅速增长有关,而且也同在迅速增加人类的能源、原料和粮食方面所产生的新困难有关。布坚科认为,所有这些和其他全球性的问题要求把所有善良人们的力量联合起来,要求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同行动起来,正是社会主义是民主解决人类的全球性问题的倡导者。

(完)

——摘自《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苏联俄罗斯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丛书主编:程恩富;本卷作者:李新

阿纳托利·布坚科的发达社会主义理论以及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学说,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框架内,基于苏联国内、国际社会现实环境所作的理论创新。布坚科的理论体系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既有历史的归纳、现状的解析,也有未来的前瞻。 他的发达社会主义学说可以看作60-80年代中期苏联政治指导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主流政治经济学的集中代表,意义非同一般。

但在上面的文字里,多多少少还是能嗅出一点点危险的“和谐”气息。

布坚科认为:“在社会主义阶段,有以下一些有规律性的过程:发达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建立;这种基础转变成为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体制形成并不断完善;各阶级和社会集团逐步接近;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转变成为全民国家并不断完善;无产阶级的民主转变为全民的民主并不断发展;共产党的作用加强,工人阶级的党转变为全民的党等等。”

 

瓦总注:——全民国家、全民民主、全民党,这些都只是美丽的期望或者前景,而非宣布进入发达社会主义的苏联已经实现了的现实。把期望与现实等同,其结果会很危险。

 

20世纪80年代中期表现出的全球性问题。布坚科强调,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持续对抗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展开的,即历史把一系列以前从未提出过的全球性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把所有人们的力量,也就是全人类的力量联合起来。毫无疑问。全球性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当今发展两个世界体系之间的关系问题。人类存在的本身和解决其他问题的可能性就取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企图通过军事冲突解决这两个体系之间的历史争端的做法,对于人类来说将是毁灭性的。

 

——“全球性问题”,好大一个名词!乍一看,它要比资社两个世界的斗争问题“层次”更高。然而当“全球性问题”在苏联的热议逐渐引出“全人类价值优先”论的时候,列宁、斯大林的党以及曾经“牢不可破”的苏维埃联盟,离覆灭之日已然不远。

 

Copyright 2007 cccpis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苏联主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