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ccpIsm.Com:【苏联主义网】 关于本站 联系站长

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个基本方法

张国忠

我们从社会再生产开始。

从社会再生产角度看,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供给总量,即社会总供给(AS),可用出售该总供给量的销售总收入(Y)来表示。这一货币总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后,形成个人收入、企业收入和政府收入三部分。其中个人收入和企业收入又分别变为消费(C)和储蓄(S)两部分。若政府收入用T来表示,则初次分配的结果变为C+S+T。通过储蓄转化为投资(I),政府收入变为政府支出(G),C+S+T经过再分配变为C+I+G。C+I+G就是社会总需求(AD),用社会总支出(E)来代表。用社会总支出购买下一个“一定时期”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量,这个总支出就形成了下一个“一定时期”的产品销售总收入即货币总收入,这个总收入继续进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这个循环会不停的进行下去。这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若我们从形成总收入Y(AS)开始,至形成总支出E(AD)结束,选取再生产过程中的一段,则这一段可用如下图式表示:

Y(AS)——个人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C+S+T——C+I+G——E(AD)

这是宏观经济分析最基本的图式之一。看这个图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它是个首尾相接的循环,其中首数Y(AS)和尾数E(AD)的相对数量关系异常重要。

这个首数和尾数的相对数量关系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从Y(AS)开始,经过复杂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后,最后形成的E(AD)是大于、小于还是等于当初的Y(AS)?实际上,这三种情况都是可能的。如果当期的政府支出(G)大于其收入(T),当期的投资(I,指生产性投资)大于当期的储蓄(S,是可支配收入与消费之差,即Y-T-C),那么,最后形成的E(AD)就大于当初的Y(AS)。反之,如果当期的政府支出(G)小于其收入(T),当期的投资(I)小于当期的储蓄(S),那么,最后形成的E(AD)就小于当初的Y(AS)。当然,以此类推,当期的E(AD)等于Y(AS)也是可能的。 第二层含义。因为生产是不停地进行的,第一次生产的产品出卖后,在收入进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同时,生产也在继续进行,这继续进行的生产我们称之为第二次生产或接续生产。这第二次生产的产品,要用第一期的收入分配结果E(AD)来购买。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第一期分配形成的E(AD),在正常价格水平下,能否恰好把第二次生产的产品买走?设第二次生产的产品量为W,按正常价格计算其值为PW。这里就有一个数量关系,即E(AD)是大于、小于还是等于PW?无论怎样,其结果都是不难想象的。若E(AD)大于PW,则商品供不应求,物价上涨;若E(AD)小于PW,则商品供过于求,商品积压或物价下降;当然,若E(AD)等于PW,则商品能顺利卖出,价格保持稳定。在前两种情况下,社会再生产就不能顺利实现。 第三层含义。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个有限的资源数量决定了其生产能力。这个生产能力通常用潜在产量(Qf)来表示。实际产量Q只能小于或等于这个潜在产量。在第二层含义的分析中,我们说,若E(AD)大于PW,则商品供不应求,物价上涨。现进一步分析,在Q小于Qf的条件下,这会带动Q增加,并向Qf靠近。而在Q等于Qf的条件下,则由于资源已充分利用,产量难以增加,就只能会引起物价上涨,较长期如此,就会出现通货膨胀。而如果E(AD)小于PW,则商品供过于求,物价下降,进一步地,将会出现企业缩减产量、设备闲置、工人失业等情况,使Q与Qf产生距离(在Q=Qf的条件下)或拉大Q与Qf的距离(在Q<Qf的条件下)。当然,如果E(AD)等于PW,则对PW无影响,产量与就业、资源利用状况均不变。这就是第三层含义的数量关系:与E(AD)和PW相关的E(AD)与Q、Qf及P的关系。

显然,这里的关键变量是E(AD)。E(AD)包括消费C、投资I和政府支出G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均有不同的来源。用于消费的货币,可以是自己当期收入或过去储蓄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从银行贷款而来。用于投资的资金,可以是自己收入或储蓄,也可以从银行贷款或发行债券、股票等。政府支出的货币,其来源可以是其税收收入,也可以是其政府债券收入, 也可以是从中央银行贷款,或以前的政府财政盈余。这就是说,E(AD)的大小,绝不仅仅受限于当期的AS(Y),它可以来源于此前某个时期或某几个时期的储蓄或盈余,也可以来源于中央银行新增的货币发行。因此,E(AD)就可以大于Y(AS)。同样,由于投资量I可以小于储蓄量S,政府支出量G可以小于其收入量T,E(AD)就可以小于Y(AS)。

由于G和T是由政府控制的政策变量,属于外部的经济调节变量,所以,在上述公式中,我们只研究C、S、I三个变量及其对E(AD)的影响。

从总收入中减去纳税部分,即为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再次被分为消费C和储蓄S两个部分。显然,消费量和储蓄量与总可支配收入量有关,在消费量和储蓄量的比例固定的条件下,可支配收入量越大,消费量和储蓄量也就越大。至于消费量和储蓄量的比例,则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人们对未来收支状况的预期。未来的不确定因素越多,风险越大,预期收入越少,预期支出越多,人们就越是会增加收入中储蓄的比重以进行自我保障。第二、收入分配状况。居民间收入差距越大,全社会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储蓄的比重就越大,这已为近年来学者们的研究所证实。以前,人们曾把利息率作为决定可支配收入中消费量和储蓄量比例的重要因素,但由于没有得到经验事实的证明,现在,很多人已经放弃这一观点。

投资构成社会总需求的重要部分。企业投资与否,主要取决于投资者对未来利润率的预期,或如凯恩斯所说,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利息率的的比较。显然,市场消费需求状况是决定企业投资与否的主要因素。如果市场需求旺盛,企业生产的产品容易销售,投资的预期利润率较高,企业就愿意投资。如果利息率较低,企业纳税负担小,投资的法律、政策、文化环境好,企业也愿意投资。所以,企业投资与否,无非是有两个考虑,一个是投资的利益大小,一个是投资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大小。利益风险比率(利益/风险)越大,企业越愿意投资。

归纳看来,收入分配和预期是决定C与I的大小,从而决定E(AD)大小的一般因素。由于收入分配变动缓慢,所以短期内预期和人们的心理状态就是决定E(AD)变动方向的主要因素。因此,在Q<Qf的范围内,收入分配特别是预期和人们的信心状态就成为决定经济景气走向——走向复苏、繁荣,还是走向萧条,就业增加还是减少——的一般因素。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就是流动性滞存问题。如前所述,当经济生活中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强,人们收支预期不良时,人们的储蓄意愿就会增强,消费和投资意愿就会减弱,储蓄就会“一枝独秀”,而消费和投资就会“低迷不振”。储蓄有多种形式,如窖藏(家庭和企业因非花费目的而在手中持有现金,或把现金收藏在某处),银行存款,购买股票、债券、保险单等。由于消费和投资低迷,储蓄的资金不能全部转化为投资,余下的部分就会滞存在家庭、企业和金融机构。这就是流动性滞存。 流动性滞存把货币量分为两部分:当期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部分,如居民和企业留在手中用于日常商品和劳务交易的部分,各类储蓄形式中当期可转化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部分,政府收支部分等,称为购买货币量或交易货币量,以Mp表示。而在观察期内滞存于家庭、企业、银行等经济单位,当期不能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的部分,如公众窖藏的部分、投入股票二级市场的部分、银行“存差” (即由存款量大于贷款量形成的差额)等,则称为滞存货币量,以Mr表示。货币总量M=Mp+Mr。若滞存货币量在货币总量中的比重变大,则货币总量的流通速度就会减慢。根据交易方程式MV=PQ,可得到下面这个公式:货币供应增长率+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率=经济增长率+物价上涨率。按这一公式,在货币流通速度V变小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就应快于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之和,以满足商品流通对货币量的需要。在极端情况下,当Mr无穷大时,经济就进入了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是流动性滞存的极端情况。

这个分析给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所谓通货,并非是全部货币总量,而是货币总量中的购买货币量Mp。这里的“通”,应理解为动词,是使流通、使运转的意思。因此,通货就是通货就是使商品能卖出去,使商品流通得以顺畅进行,使资源得以利用,使经济得以运转的货币量。按这一概念,通货就是Mp而不是Mr。只有通货,即只有Mp,才是经济运转的“第一推动力”。进一步说,相对于一国由其资源数量所决定的生产能力来说,通货紧缩就是购买货币量Mp不足,通货膨胀就是购买货币量Mp过多。这是对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的实质性定义。

这给了我们一个缓解通货紧缩问题的的新方法。当经济中出现通货紧缩时,除了按通常的做法使用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外,还可以通过改善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完善游戏规则,减少不确定性来改善公众预期,增强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以增加消费和投资,增加Mp,减少Mr,达到缓解通货紧缩的目的。实际上,这是更为根本的方法。 流动性滞存的程度因经济周期阶段的不同而不同。

在经济周期的复苏到繁荣阶段,失业和破产的可能性降低,人们预期收入会逐渐增加,对经济的安全感增强,会逐渐减少其可支配收入中的储蓄比重,增加消费的比重,企业也会因市场需求越来越旺盛而增加投资。面对向好的经济景气状况,银行也会逐渐放弃“惜贷”心理,更放心地贷款。这样,流动性滞存就逐渐减轻了。

在经济周期的衰退到萧条阶段,失业和破产的可能性加大,人们预期其收入会逐渐减少,人们的经济安全感减弱,储蓄倾向增强,消费倾向减弱,企业因市场需求不旺而减少投资,银行担心贷款的安全性也会出现“惜贷”心理,这样,流动性滞存就加重了。

繁荣时期,需求旺盛,流动性滞存减轻,资金借贷两旺,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通货(Mp)膨胀的可能性增加了。萧条时期,消费和投资低迷,流动性滞存加重,中央银行因经济中资金过剩(企业和居民有现金窖藏,银行有存差)而难以增加货币供给,通货(Mp)紧缩的可能性增加了。

流动性滞存加剧了经济的周期波动。萧条时期,流动性滞存加重,使本已不足的总需求更显不足。繁荣时期,流动性滞存减轻,滞存货币大量释放,会部分抵消政府控制货币供应量,进而控制通货膨胀的努力。

上述分析是从总量角度,从货币资金周转的角度,来考察和描述社会再生产问题,是一种总量分析法。另一种方法是结构分析法,如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再生产理论。

 


Copyright 2004 cccpis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全体对苏联有好感的人